最新消息

[新聞]工研院攜手產業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 以數位科技助攻深度節能 建構永續新戰略

全球能源轉型進入關鍵期,不少國家將提升能源效率與潔淨技術研發,視為未來重要發展策略。在經濟部指導下,工研院今(8)日舉辦第四屆「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暨特展,邀請跨領域產業專家,共同探討如何以數位科技打造完善能源效率解決方案,並接軌國際趨勢攜手產業建構氫氨產業鏈。本次活動匯集全臺27家公協會共襄盛舉,同時邀請國內重要企業-中華電信、中鋼、台肥、研華、復盛、寶成、遠東新世紀等分享提升能源效率經驗,藉此助力產業提升能源效率,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新戰略。 經濟部次長何晉滄表示,國際上已把提升能源效率視為有效的減碳手段,前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能源效率提升具體目標列為每年4%,但臺灣的表現比全球目標更佳。近年經濟部積極推動產業能源轉型、節能措施及製程改善,過去五年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達到5.4%。此外,亦推動「深度節能推動計畫」,藉由導入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商業模式,並修正產業創新條例,提供企業購置節能減碳設備投資抵減,以加速企業設備汰舊換新。工研院擁有非常強的創新研發能量,每年邀請專家學者、企業界領袖,藉由舉辦論壇及特展,分享產業經驗及展示最新的科技應用技術,發表淨零減碳的標竿案例,引領產業界往更創新的方向前進。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總統賴清德已宣示2032、2035年的減碳新目標相較於2005年,分別是減碳量32%加減2、以及2035年減量38%加減2。環境部謝謝國發會支持設立綠色成長基金以資金挹注投資,預計第三季就可讓相關新創企業申請投資。此外,環境部已跟全臺灣28所大學合作開設綠領人才培訓班,鼓勵剛出社會的學子或勞工參加,為產業孕才。今天非常感謝工研院以節能或負碳排的技術幫助產業提升能效,是為氣候變遷提供解方的最佳典範案例。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隨著氣候變遷風險不斷上升,減碳與產業轉型已成為各國及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政府跨部會合作推動20項旗艦計畫,以及在臺南設置「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並預計至2030年政府預算將投入超過新臺幣一兆元。此外,針對全國碳排比超過50%的製造業,政府也將從能源轉換、製程創新與循環經濟三大策略著手,降低碳排並強化產業競爭力。科技是臺灣產業轉型的最大優勢,感謝工研院與產業積極投入,期盼透過科技賦能打造臺灣未來綠色競爭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國際能源署(IEA)把能源效率視為是為邁向淨零的「首要能源」,它可同時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與成本,帶來經濟、能源與環境的三贏效益。各國將提高能源效率視為重要政策發展目標,臺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必須透過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應用與低碳技術創新,掌握產業轉型契機。本次論壇以「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為主題,聚焦數位科技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展出許多關鍵技術。追求永續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而提升能源效率,則是邁向這條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相信透過產官學研合作下,臺灣不僅能在全球減碳趨勢中占有一席之地,更能以科技實力,引領亞洲甚至全球的綠色轉型。 此外,針對近來美國新的關稅措施挑戰,工研院作為國家級技術研發機構,將從三策略全力支持產業發展,包括第一,工研院將發揮關鍵技術開發者的角色,發掘利基市場、鏈結技術移轉,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等;第二,在全球布局上,必須加速建立「立足臺灣、佈局全球」的全方位策略,工研院將擔任橋梁,積極促成臺灣企業與美國等國夥伴的合作,掌握國際市場契機。第三,面對高關稅所帶來的挑戰,現正是產業轉型關鍵期,應拋開傳統紅海競爭思維,積極尋求創新與「藍海」機會。像是「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是工研院與台灣光罩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技術,透過AI控制雷射能量,不僅突破傳統銲接瓶頸,將產能提升五倍、碳排放降低80%,更已通過國家CNS標準並導入量產,也榮獲2025愛迪生獎,這正是我們技術力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的最佳寫照。 活動現場展出逾30項創新技術與服務,涵蓋氫氨、AI人工智慧及循環再生等應用。如「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整合氫氨產輸儲用的關鍵技術,目前已有20多家廠商導入使用,是臺灣氫氨發展重要驗證基地;「地熱智慧產測系統」能精準掌握地熱井產能資訊,幫助開發商優化地熱發電效能,降低投入成本,目前已用於臺東縣的金崙與延平地熱案場;「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是透過AI演算法優化商場冷櫃的冷卻強度,已幫助家樂福、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節省一成電費;「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結合先進AI運算與材料技術,較傳統水泥大幅降低90%的碳排放;「循環包材與資源管理平台」則運用IoT追蹤管理與AI決策調度,並與多家大型電商及連鎖超商合作,成功降低超過15%的包材流通碳排放量;「全球首創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採用創新低碳智慧雷射銲接方式,能達到近80%的節能效果,目前已技轉給台灣光罩;「瀝青刨除料轉化為高品質再生資源技術」能夠有效分離刨除料中瀝青與砂石,使廢料變為資源,適用於建設、道路工程,目前已用於聯岳砂石等業者。 此次論壇從五大主題邀請各界對談,首場「帶動綠色新經濟-數位科技助攻深度節能」,邀請業者分享如何透過智慧科技加速落實深度節能;第二場「創新能效新工法-高效節能新解方」,邀請軟硬廠商業者探討提升能效的新工法;第三場「打造節能新戰略-加速落實節能行為與創造商機」,分享如何透過改變行為,達成節能效果並創造商機;第四場「開啟綠能新時代-低碳氫氨供應與應用契機」,探討解鎖氫氨的應用趨勢與前景;第五場「驅動綠色新未來-循環再生新商機」,邀請企業分享如何創建產業綠色低碳新未來。 工研院攜手27家公協會共同舉辦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暨特展,包括三三會青年企業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台灣綠電應用協會、台灣熱管理協會、台灣顯示器暨應用產業協會、全國商業總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台灣流體傳動工業同業公會、台灣科學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台灣智慧航空城產業聯盟、台灣顯示器材料與元件產業協會、台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及低碳產業永續發展聯盟。期能匯聚各界專家智慧能量,全面提供產業邁向能源永續的突圍對策與關鍵解方。


[新聞]開啟綠色新生活 工研院助力精準減碳 生活碳足跡計算器 人人都能成為減碳高手

淨零排放,從生活小事開始,例如自備環保杯、少開一次冷氣、選擇步行或大眾運輸等,每個人的選擇都在為減碳貢獻一份力量,點滴的改變,累積起來就能匯聚可觀的成果。因此在環境部的支持下,工研院打造「生活碳足跡計算器」,讓使用者可以輕鬆量化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進一步優化個人減碳行為。 工研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表示,「生活碳足跡計算器」整合國際上許多數據,除了環境部的減碳數據外,還參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德國聯邦環境局、日本零碳行動30等可信賴的運作模式,涵蓋住宅能源、交通、飲食、日常用品消費、旅遊休閒五大領域,並與專家學者長時間合作將數據在地化,打造更符合臺灣的減碳資料庫,搭配行為分析,讓民眾輸入個人生活方式便能快速評估,獲得更精準的碳足跡分析。 生活碳足跡計算器將日常行為對碳排放的影響轉化為具體數據,並深入分析不同行為模式所產生的碳排放差異,如冷氣調高1℃並搭配電風扇,每年可減少83.93 kgCO₂e;自備環保杯取代一次性飲料杯,每年可減少9.67 kgCO₂e;自備盥洗包取代旅館一次性備品,每年可減少5.44 kgCO₂e。透過直觀的視覺化數據與個人化建議,生活碳足跡計算器不僅提升大眾對低碳生活的認識,更打造實用的低碳生活指南,鼓勵民眾節能用電、綠色出行、低碳飲食等,以實際可行的方式減少碳足跡,共同打造永續的未來。 為了讓減碳意識更加普及,以及幫助企業落實員工碳排管理,目前生活碳足跡計算器除了在環境部網站上線外,工研院還開發專屬企業的版本,並將率先於工研院內部導入,幫助員工建立個人減碳存摺。未來,這項工具將進一步拓展至企業端,協助企業提供員工減碳指引,讓企業與個人都能更直觀的掌握碳排放狀況,進而採取更具體的減碳行動,共同為環境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永續環境方面,透過創新碳足跡計算技術,精準量化生活碳排放影響。此技術不僅幫助個人掌握減碳機會,未來也能導入企業,協助優化減碳決策,加速低碳轉型。未來工研院將持續推動數據驅動的減碳解決方案,鏈結國際趨勢,助力臺灣打造精準減碳生態系,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新時代。


[新聞]工研院敏捷部署需量反應之能源管理 食品零售店變身迷你發電廠

在臺灣,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六家超商,密集度更為全球第二。根據統計,零售店的能源消耗占全球總量的10%,超商與超市的高密度與高耗能現象,讓食品零售業成為能源管理的重要場域。工研院開發、入圍2025年愛迪生發明獎的「敏捷部署需量反應之能源管理技術」已成功導入國內多家超商與超市,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優化冷櫃與空調管理,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協助業者實現節能減碳目標。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志文表示,便利商店與超市全年無休,冷凍冷藏設備與空調的高耗能現象一直是業界痛點。我們的敏捷部署需量反應之能源管理系統,運用AI技術即時監控與調節設備運行,並根據店內顧客流量、天氣變化及冷櫃使用頻率進行智慧調整,不僅節能,也能配合電網需量反應,為零售業創造全新的綠能經濟模式。 敏捷部署需量反應之能源管理系統突破傳統能源管理僅作耗電數據收集與監測的模式,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使設備在不同環境下自動調整運行模式。例如,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段,冷櫃系統可提前進行儲冷,讓業者配合電網需量反應,抑止尖峰用電。此外,僅需三天即可完成安裝,且無須更換原有冷凍冷藏設備,大幅降低轉換門檻,讓更多業者能夠快速採用。 除了節能減碳,敏捷部署需量反應之能源管理系統協助食品零售業者將能耗設備轉換為支援需量反應的儲能設備,讓業者不僅能降低電費,還能參與能源交易市場,轉型為電網聚合商,進一步貢獻電網穩定,創造新的商機。 目前,該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大型連鎖零售超商門市,更榮獲2024年全球百大創新獎與入圍2025愛迪生發明獎,並持續擴展至更多商店類型,協助臺灣食品零售業加速邁向低碳永續發展。未來,工研院將持續優化技術,推動AIoT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國際化,助力全球零售業迎接綠能轉型,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貢獻科技力量。 這項關鍵能源技術也將在4月8日由工研院舉辦的「2025 ITRI NET ZERO DAY - 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暨特展」展出。今年論壇邀集金融、半導體、紡織、零售、能源、石化鋼鐵、材料設備等跨領域專家及企業領袖,共同探討數位科技助攻深度節能、新世代氫氨能源、綠色循環再生、創新能效新工法、落實節能行為與創造商機等議題,並展示逾30項創新技術,涵蓋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永續環境四大面向,協助產業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歡迎各界報名,報名網址:<a title="另開視窗連結至報名網站" href="https://itrinetzeroday.com/2025/" target="_blank">https://itrinetzeroday.com/2025/</a>。


[新聞]工研院攜手產官研 推動智慧充電分級標準 電能補充聯盟盼加速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升級

為推動臺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工研院攜手近60家產官研代表共同成立的「臺灣電動車輛電能補充產業技術推動聯盟」(以下簡稱為「電能補充聯盟」),日前召開會員大會,宣布在電動車能源補充領域取得多項產業共識,重點包括推動智慧充電分級、完善交換式輕型動力電池產業標準、建立國際充電技術標準研討與測試能力,並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以提升臺灣在全球綠能交通市場的競爭力。 工研院副院長暨電能補充聯盟主席胡竹生表示,全球電動車產業正朝向智慧化與綠能永續發展,標準化與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關鍵。自2020年工研院攜手產官研合作成立電能補充聯盟以來,持續透過國際標準接軌與技術研發,協助臺灣業者拓展國際市場,並建立具競爭力的電動車充電與交換式電池技術生態系。近年來,聯盟成員已在充電技術領域凝聚多項產業共識,包括導入雙向充電標準、電動車輛傳導式充電系統標準解析、建構智慧充電指引及推動交換式電池產業標準等,進一步完善電動車輛電能補充生態鏈。 胡竹生進一步表示,電能補充聯盟已完成智慧充電指引,建立智慧充電Level 1-3分級標準與驗測程序,並提交交通部作為電動大客車營運業者申請充電場域補助的依據。此舉有助於加速智慧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提升臺灣業者在智慧充電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共享運具、電動物流車的應用擴展,雙向充電、次世代無線充電及自主充電技術成為未來發展趨勢,聯盟將持續推動新型式充電技術標準與示範應用,進一步提升電能補充基礎建設的便利性。此外,因應歐盟2027年即將全面實施電池護照制度、要求電動車電池模組之資訊透明化與可追蹤性,聯盟亦已將該制度列入後續聚焦及推動項目,協助業者提升電池回收與再利用效率,確保符合國際市場標準。 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已提出《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在智慧生活應用領域,結合機械與電子等跨領域研發優勢,深化我國電動車與智慧充電系統發展,攜手產業共創綠能永續未來。


[新聞]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雷射銲接技術大突破 工研院攜手台灣光罩打造低碳建材製造智慧化產線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研發主題館於3月3日在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 2025)正式登場,工研院共展出21項高階工具機關鍵技術,並已成功導入國內工具機廠商及終端製造業者,其中,工研院與台灣光罩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運用AI調控高能雷射的能量,不僅獲2025年國際愛迪生發明獎,更突破過去50年來長期使用電弧/灌鐵砂填料的銲接生產方式,將原本的產能提升五倍,大幅減少銲接時間及能源消耗,也省去了填料耗材及廢棄物處理。現已推動制定並通過國家CNS雷銲標準,於臺南柳營產業園區量產H型鋼構建材,總統賴清德現場參觀時更特別肯定此技術的產業應用。 工研院表示,本院長期提供業者從監控到優化完整的智慧製造方案,助攻產業邁向數位轉型與淨零製造。今年主題館所展示的技術有多項與廠商合作成果,像是突破傳統工法的「全球首創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已和台灣光罩合作,此項技術已入圍國際愛迪生獎,獲得國際關注。高階五軸工具機結合AI技術所發展出的「AI高精度五軸工具機」,也協助業者常銘打入高階單車變速器代工供應鏈。另外,「全球領先之超高速力感測器」也已導入五軸工具機,成為高階配備,協助廠商切入航太零組件供應鏈。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表示,臺灣工具機產業長期以中小企業為主,資本與技術投資有限,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也為產業積極尋找解方。本次「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研發主題館」,匯集工研院、金屬中心及精密機械中心等,展示24項產業合作成果。今年較特別的是工研院與台灣光罩共同開發全球首創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突破50年來傳統使用灌鐵砂、熔化鐵砂的填料銲接方式生產H型鋼,翻轉產業生態。新技術改以高能量的雷射直接熔接兩塊H型鋼本體,具有「高產速」、「低碳排」兩大優勢,運用鋼構製程決策,生產速度可由20天縮減至3天,同時能提升產能五倍且可有效節能減碳80%。台灣光罩已於臺南柳營科學工業園區量產超過一千公噸H型鋼構建材。未來台灣光罩也將透過新創公司的設立,將此新工法與產品推向國際鋼構市場。




[新聞]工研院發表車用驅動碳化矽功率模組 挺進亞洲最大電子展 搶攻國際高功率電力電子市場

工研院挺進亞洲最大國際電子展!工研院今(22)於日本國際電子製造關連展(NEPCON JAPAN)發表車用碳化矽(SiC)技術解決方案,並以「電動車驅動及充電方案」、「功率氮化鎵(GaN)」、「功率氧化鎵(Ga2O3)」以及「400kW大電力直流變壓器」四大專區,展示逾十項新一代寬能隙功率半導體前瞻技術成果,吸引逾八萬人次參觀及眾多車輛零件商、車廠製造商洽談合作,顯現臺灣車載半導體的元件設計到驗證能力深受國際肯定。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世杰表示,電動車是淨零運輸的主流,為了符合低碳永續趨勢又要兼具續航力,且能在高壓、高溫下穩定運行,具備更高的功率密度的寬能隙化合物半導體(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WBG)材料之一碳化矽(SiC),成為目前電動車技術深受關注的元件材料。工研院長期投入化合物功率半導體的發展,提供完整且高轉換效率的「車載碳化矽技術解決方案」,涵蓋碳化矽功率元件與模組化、馬達驅動、車載充電與充電樁等電動車核心技術,本次展出與台達共同開發的碳化矽功率模組,是具備提升電動車動力效能、延長續航能力、加速充電設備發展的最新車載半導體技術,期盼接軌國際市場趨勢,打入歐美日汽車產業關鍵客戶,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 「1200V/660A T2系列碳化矽功率模組」採用碳化矽功率半導體製程,主要應用於牽引變頻器(Traction Inverter),可加強散熱效果並降低耗能,同時提高系統功率密度,有效降低變頻器產品的體積與重量,延長電動車續航里程,並提升車輛加速與動力輸出。目前「1200V/660A T2系列碳化矽功率模組」已通過可靠度測試,亦由工研院支援模組優化設計及驗證,推升臺灣碳化矽功率模組進軍國際車用市場契機。此外,現場亦展示台達為充電樁開發的碳化矽C1系列模組,展現臺廠技術發展能量及積極進入車廠供應鏈的決心與實力。 在「400kW大電力直流變壓器」展區中,也展出工研院與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UA)合作,透過工研院開發的3.3kV碳化矽功率模組整合於400kW直流變壓器。此變壓器進行系統效能的驗證,證實同樣於直流電壓1800V、電流375A、操作溫度150℃的條件下,模組切換損失比商用模組節省30%,系統效率並可達到98%以上的效能,將推升未來再生能源及儲能等超高電壓的電力轉換系統應用升級。 工研院致力下世代功率元件的設計開發,本次展出利用先進製程產出的「氮化鎵」、「氧化鎵」等功率元件,已有不少國內外車用零組件廠商聯繫與洽詢。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擬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為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智慧車輛應用領域,深化跨領域合作優勢,用技術研發推進產業經濟與社會永續發展,持續與國內外夥伴深化合作,加速技術商業化與應用推廣,為電動車與半導體產業注入更多動能。


[新聞]工研院「CES 2025重點趨勢研討會」重磅解析九大趨勢:AI滲透一切,未來已來

CES(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為年度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會,被譽為年度全球科技業風向球,為協助產業快速掌握2025年最新的國際科技重要趨勢,工研院於今(16)日舉辦「透視大展系列:CES 2025重點趨勢研討會」,由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領軍,帶領產業研究團隊帶回第一手展會現場情報及洞見,涵蓋:智慧顯示及感測技術、AI晶片賦能消費科技、數位醫療、創新文化科技、先進材料趨勢、智慧車輛、無人機與機器人科技等9大領域;並舉辦新創趨勢論壇,邀請福寶科技、米斯全媒體、龢諧科技、艾知科技等多位新創業者現身說法,梳理科技創新與投資佈局策略。 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指出,CES已從過去的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變成Consumer Everything Show,尤其今年在AI的發威下,大會主軸「Dive IN」的精神在各項展示隨處可見,AI 全方位潛入,提升人本與永續更美好的生活價值。此外,本年度也首度設立量子專區,並辦理量子論壇,預告量子時代已在不遠處。 <b>趨勢一:邊緣AI裝置引領AI新生活,顯示及感測扮演關鍵角色</b> 工研院指出,AI大量導入邊緣裝置進入爆發階段,終端裝置透過顯示螢幕傳達文字、圖像和影片,成為最直覺和人類溝通的界面,不論是電冰箱、掃地機器人、洗衣機等,都會有較過去更大及更高規格的顯示螢幕,「物物AI」的時代下可望帶動顯示器Every Where的機會。此外,AI的加持下,消費者在顯示沈浸感的體驗將更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電視、AR/VR裝置及汽車智慧座艙上更為明顯。對臺灣產業而言,物物AI將帶領臺灣顯示器及感測器產業走向一個全新的市場,對於未來以利基型應用產業,將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而如何打入AI應用生態系更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b>趨勢二:從雲端到邊緣、硬體到軟體,AI科技全面滲透民眾生活</b> AI晶片技術正迅速成為消費科技革新的核心推動力,為產品賦予前所未有的智慧化能力,徹底改變使用者的互動體驗。例如,在零售業,智慧無人購物機利用本地AI算力,即可支援自然語言的語音,快速幫助顧客找到需要的產品,提升消費體驗。在健康照護產業上,智慧穿戴設備能即時分析使用者健康數據,並通過智慧終端進行分析,同時保護個人隱私。在邁向AI全面滲透的時代,臺灣企業應加速熟悉與使用AI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並透過跨領域合作發展市場機會,擁抱AI、應用AI,加速AI社會普遍應用,搶攻未被發掘的新市場機會。 <b>趨勢三:老創與新創攜手,超級整合(Super Integration)時代正式來臨</b> 工研院觀察,新創業者從過去創新「拼圖」的角色,轉變成「引領」創新的引擎,特別是AI、機器人與自駕領域,大廠不約而同在專題演講中「點名」所合作的新創公司。在新創展區Eureka Park也看到企業創投的活躍,積極透過加速器帶領其輔導或投資新創參展。產品應用面,智慧眼鏡再度崛起,以AI+AR為主要賣點,取代手機部分功能;智慧戒指、智慧項鍊出現,新創以高精度感測技術為核心,發展微小化、精緻化及AI個人化、富有設計感的時尚單品;「身心療癒」小物也以AI為核心,結合日常用品提升生活品質,重新定義文創生活。新創也致力各種對生活美好提升的努力,例如健康、建築等領域,看到悄悄萌芽的還有無線充電由3C走向各種場域及家電,如咖啡機及烤麵包機,呈現老創與新創攜手DIVE IN永續、健康、美好的生活。 <b>趨勢四:長壽健康為CES 2025新趨勢,數位科技的軟硬體整合應用成為解方</b> 長壽健康(Longevity)是現今國際社會的重點趨勢,為滿足全球民眾需求,將持續有創新的數位科技導入生活場域中。工研院的展場觀測,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相關業者運用數位設備與智慧科技,藉由更多元、精準的生理訊號感測技術與融合多種數據AI分析技術,以軟硬體搭配的方式,發展智慧健康照護與智慧遠距醫療等情境,打造個人的多元健康未來。例如:Withings首度公開Omnia智慧健康鏡的概念產品;先行者OuraRing與SamsungRing此類智慧戒指產品帶動下,產業對此相對微型的穿戴式裝置興趣益發濃厚。從此可觀察到藉由晶片製程達到感測器尺寸的微縮化與降低耗電之特性,整合多種感測器的微型生理資訊監測穿戴式裝置已具備成熟技術可以進入消費者市場,有利協助民眾獲得更健康的生活。 <b>趨勢五:文化科技RISE新趨勢 打造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時代</b> 工研院觀察,CES2025重新定義文化與科技的四種交互方式:文化創作科技(Revolutionize)以AI與數位工具為核心,快速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改變傳統創作模式卻也帶來挑戰,如何提升效率的同時,保留文化及品牌DNA,並形塑規範,是業界討論的熱點。文化體驗科技(Involve)上,沉浸式技術(VR、AR、MR)為文化體驗注入全新魅力。大眾可透過虛擬現實參觀博物館、參與歷史重現或與文化遺產互動。文化傳播科技(Spread)透過智能翻譯、自然語言處理與媒體分發平台,推動文化跨越語言與地域限制,實現無疆界傳播。文化變現科技(Earn)方面,NFT與區塊鏈為文化創作開闢多元化收入來源,虛擬演唱會、數字藝術展及文化訂閱服務也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臺灣應積極抓緊此波浪潮,建構友善的創新與創作環境,並以國際思維打造文化科技產品,將本土文化推向全球市場。 <b>趨勢六:CES關注能源轉型 AI Home將擴大家用能源管理系統應用</b> AI被視為加速能源轉型與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也讓今年CES展會開始關注能源轉型議題。根據工研院展場觀測,目前CES參展廠商仍集中於消費性電子及過去幾年加入的電動車業者為主要,能源相關議題較亮眼的有兩大方向。 首先,這兩年家電大廠對於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的投入更加明確,如Samsung以Home AI透過能源管理系統參與電廠需求反應,可幫助客戶深入掌握能源使用情況,提升整體電力系統的效率;並持續拓展可結合Matter聯網標準連接相容的設備及產品,將加速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市場發展。另一個亮點是運輸體系的電氣化,消防車、垃圾車等大型特殊功能車輛及非道路載具,如Kubota的工地工程機具、John Deere採礦車和農業機具、Oshkosh機場的運輸器具都朝向電氣化,甚至是自動化發展,有助於各領域應對減碳壓力。其它家用能源產品,如家用儲能與充電樁,雖然較少大廠參展,但可看到更多業者投入該市場,預期將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臺灣廠商可評估AI 應用於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的技術與產品佈局,加速與國際標準與市場佈局,及新興電氣化趨勢下,進入供應鏈的產品策略。 <b>趨勢七:材料發展趨勢 著眼於原料再生、碳捕用技術與再生能源用材料開發</b> 根據工研院展場觀測,材料的可持續性、低碳或負碳技術及再生能源有關的技術開發成為多數國際企業集團在材料開發上的主要策略。今年材料的三大趨勢:第一,關鍵原料再生的議題隨著地緣政治的緊張而被強化,尤其以Panasonic與Redwood Materials聯盟,確保鋰電池從製造到回收在美國本土完成循環,關鍵的鋰、鎳、鈷、銅等金屬可再生達98%;第二,二氧化碳捕捉並使用(CCU)技術蓬勃發展,例如使用細菌培養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植物可用的營養素,或特殊處理的纖維在與二氧化碳反應後固定,做成塑膠餐具或日用品;第三為強化開發更安全或適用範圍更大的能源相關材料,例如氫電解槽用電極材料、降低電解氫時發生爆炸危險的觸媒,以及軍用無人機所需高電量密度、長續航、可低溫操作的鋰金屬電池技術,或可太空衛星操作的全固態鋰電池等。全球大型品牌以其強大的供應鏈採購壓力,將淨零低碳的成本轉嫁下游廠商,臺灣零組件或上游材料商需更加擁抱淨零轉型所帶來的需求與商機。 <b>趨勢八:車輛科技進入協同發展時代 融合自駕、聯網及電動三大技術</b> 工研院觀察車輛產業發展趨勢,朝向自駕化、聯網化與電動化的協同發展。自駕化方面,技術應用日趨多元,從乘用車、微型巴士到廂型車及賽車,呈現多樣化實證案例。此外,高算力晶片性能提升,結合數位分身建模技術與新型感測器,帶動車內外狀態即時感知與演算能力技術,持續茁壯並有望加速發展。聯網化則以資安防護為基石,應用範圍可涵蓋智慧交通與智慧港口等場景,具備豐富的應用想像空間,並可帶動人機介面創新潛力商機。電動化趨勢下,產業車輛(如垃圾車)與特用車輛(如消防車),正加速從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進程。此外,業者也突破傳統設計框架,融入搭載遊戲主機、城市空中交通系統(UAM)或太陽能充電等新興概念,推出兼具創新與實用性的特色車型,為電動車市場注入更多可能性與活力。自駕、聯網及電動三大技術的融合,不僅推動車輛產業轉型升級,也帶來更多創新與合作的機會。 臺灣具備協助開發及量產自駕晶片的潛力,感測器業者亦可因應多樣化各類感測器需求(如乘客偵測、紅外線偵測、4D光達等),開發對應公司優勢產品。另外,臺灣在面板與車輛電子領域的強項,有助於推動具國際競爭力的智慧座艙產品及整合控制晶片發展。同時,電動車供應鏈過往供應國際電動車廠的經驗與成果,亦為臺灣累積了改裝與研發多元電動車型的實力。隨車輛科技進入協同發展時代,臺廠迎來進軍車輛產業並扎根之契機。 <b>趨勢九:AI從想像到落地 具身智慧成為機器人與無人機演化的最終目標</b> 2025年CES機器人的演化從NVIDIA黃仁勳執行長的開幕演講開始,推出全球首個世界基礎模型Cosmos,以合成資料建立高度擬真的場景,解決機器人訓練需大量學習數據的難題,讓機器人具有空間智慧。在協作型機器人上,工研院觀察到AI視覺或觸覺結合手臂,讓機器人可更精準作業;多足機器人部分,除了硬體技術的進步(如後空翻),也觀察到各類應用解決方案,如裝配3D掃描和氣體檢測儀,進行自主工業巡檢;在人型機器人上,分離式的上下半身,可配合應用場景靈活切換;仿人類的靈巧手,可精準抓取與更多複雜靈活的動作;陪伴型機器人,擬真的表情與動作可應用在迎賓、導覽、餐飲服務等應用。 其次,無人機結合AI,朝向自主化與多元應用發展,展場重點包括自主路徑規劃,無GPS導航,3D繪圖,以及物流、巡檢、救災、水下夾取等應用。臺灣具備完整的精密機械與電子零組件製造基礎,除關鍵零組件如行星減速機、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外,應積極開發軟硬體整合方案,如AI演算法、多模態感知融合技術等。無人機產業,國際上正積極建立民主供應鏈,臺灣可善用產業群聚完整的優勢,推出符合各國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爭取國際市場機會。



47筆,共5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