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聞]工研院奧斯卡六金榮耀!從晶片、製造到零售物流技術創新 打造AI與永續臺灣全新樣貌

工研院今(25)日揭曉素有「工研院奧斯卡獎」之稱的工研菁英獎,其中有兩項「產業化貢獻獎」及四項「傑出研究獎」金獎技術,橫跨高階材料、智慧製造、建築鋼材銲接、基礎設施監測、AI晶片與民生零售場域整合等多元領域。這些技術成果展現工研院在AI驅動下,呼應全球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等關鍵趨勢,也積極協助產業朝向永續高值化與智慧升級,全面推動臺灣產業布局轉型與提升競爭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今年兩個榮獲金獎肯定的「產業化貢獻獎」包括「商業服務智慧革新」與「預兆診斷技術及應用」;四個「傑出研究獎」涵蓋「超低功耗邊緣辨識技術」、「智慧管路洩漏聽診系統」、「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及「乙烯聚合高值技術」,主要可分為「AI多元應用」及「環境永續貢獻」兩大特點。在AI多元應用方面,產業研發成果跨足半導體晶片、智慧製造、基礎設施及智慧零售領域;在環境永續貢獻上,則有協助半導體業、鋼鐵業及石化業產業高值轉型的具體成果,呼應全球產業加速數位轉型與供應鏈升級的發展趨勢,展現工研院以市場導向的研發,扣合本院「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的規劃方向。 今年工研菁英在「AI多元應用」上的技術包括,在智慧製造的「預兆診斷技術及應用服務」,具備可即時監控、掌握設備壽命與故障辨識三大特色,目前與真空設備大廠、國內感測器業者等合作,應用於半導體、金屬加工等六大產業,出貨超過1,500套,服務逾200家企業,包含協助真空設備大廠防止晶圓報廢、營收提升逾20%,亦已授權國內感測器業者開發整合方案,打入半導體與光電供應鏈。工研院推動「以智慧科技驅動商業服務革新:打造高效永續新零售服務」,就像建立智慧零售流通AI方案的中央工廠,在營運規劃、存貨管理與行銷引客方面,均導入AI提升效率,如在營運上,AI可分析人流、租金、協助選址及商品陳列規劃;存貨管理則利用AI預測商品效期;行銷上,透過AI圖文生成,精準觸及目標客群。過去四年已協助國內全家、美廉社等業者。此外,結合AI與5G,打造的「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可突破傳統巡檢侷限,提升地下漏水檢測準確率至98%以上,已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每年可節水逾1,094萬噸。 在「環境永續貢獻」上包括全球最高能效的「下世代運算架構軟硬整合之超低功耗邊緣辨識」,可突破AI運算耗能瓶頸,省電效能達十倍以上,此晶片特別適用於無人機、機器人等前瞻技術,現已與IC、感測器與半導體廠合作。「石化產業高值化轉型_乙烯精準聚合高值PE/POE技術」,為高效聚合的觸媒系統,可應用於適合高強度纖維如綠電電纜、機器人零件、汽車保險桿與半導體應用等高階材料開發,現已與國內石化企業合作,將擴充在地生產能量,加速在地化量產,打造自主供應鏈。「應用於H型鋼構低碳化製造之雷射銲接虛實整合技術」與台灣光罩共同合作開發,以雷射取代傳統銲接,結合數位孿生與智慧感測,實現全自動化、高速、低碳製程,相較傳統工法,產速提升五倍、成本降至三分之一,碳排更減少88%。


[新聞]迎向表後儲能元年 工研院攜手產官研 助業者搶攻兆元商機

全球AI浪潮帶動電力需求增長,而電力結合儲能系統有助於穩定電網韌性與效率,因此各國皆積極布署,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2030年,全球整體儲能容量將大增至目前的6倍之多,美國調研機構Research Nester更預估203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612.7億美元,商機潛力無窮。工研院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11日舉辦「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研討會」,邀請經濟部能源署、台電、永豐餘子公司永餘智能、安瑟樂威等專家,共同分享儲能產業前景以及實際成功案例,期盼鼓勵更多跨域產業共同投入,建構完善儲能產業鏈,強化電網韌性並搶攻國際儲能市場商機。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如何兼顧穩定供電與減碳趨勢,已成臺灣能源轉型的關鍵,唯有供給與需求兩端攜手合作,建立具韌性的能源策略,才能因應未來挑戰。可借鏡國際作法,導入整合資源規劃分析,通盤考量電力供需雙方資源後,以理性方式找出成本最小、效益最佳的電力使用組合,避免資源浪費與過度投資。從電力需求端來說,從提升能源效率、智慧用電著手,同樣能為供電穩定貢獻心力;而供給端方面,除了布建再生能源設施外,儲能系統同樣不可或缺,因為再生能源跟儲能就如同舞伴般相輔相成,能夠有效解決再生能源間歇特性,平衡用電高低峰,有助電網穩定與能源永續。本次研討會匯集台電及產業界分享儲能案例,希望促使更多業者投入儲能領域,助電力穩定又有韌性。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表示,電力電網為臺灣最重要的共同資產,將持續投資並強化其韌性,面對產業與民生對電力穩定的期盼,台電公司積極落實二次能源轉型政策,推動以需就供、多元綠能、深度節能、先進儲能系統等策略。目前台電已於桃園、台南、高雄等地建置大型電網級儲能系統,同時透過2021年上路的電力交易平台,讓民間儲能系統可參與多元電力商品,提升電網韌性也創造新商機;此外,目前正在推動的科技儲能政策鼓勵用戶端設置儲能,台電重新設計時間電價費率,拉高尖離峰價差,提供業者足夠設置誘因。這次研討會是很好機會能夠跟產業分享與交流,台電希望與產業界一起幫助臺灣能源轉型升級。 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分別以「儲能推動政策」、「系統韌性之評估與強化」、「儲能多元應用機制探討」、「儲能系統於工業應用之實績」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現階段我國發電端及電網端儲能皆已穩定發展,同時電網端儲能亦已達2025年1000MW目標;經濟部未來將以「科技儲能」作為用戶端儲能推動重點,科技儲能是以鼓勵產業用戶導入表後儲能系統,以進行電力系統尖離峰期間的電力移轉,業者同時也可透過表後儲能去進行用電管理,改善用電品質。 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於演講時表示,台電在強化電網韌性與穩定性有完善規劃,在備轉容量方面,台電與經濟部合作調整供電燈號分級制度,提升資訊透明度並提供具體節電建議;因應再生能源增加,台電與工研院合作研究儲能提供虛擬慣量的技術條件,驗證儲能可依設計規格作動,讓儲能可以執行ROCOF量測,並進行實際反應輸出功率,提供系統虛擬慣量與調頻。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表示,臺灣儲能應用分為「表前」、「表後」兩種,表前是指安裝在發電廠或電網端,因市場設計目前多由台電自行建置或利用;表後儲能則是安裝在用戶端,如企業廠辦等。其中,「表後儲能」在臺灣除了能透過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進行銷售,行有餘力還可以進入工廠,未來性可期,企業來說,投資表後儲能建立能源護城河,確保用電穩定與安全。 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表示,目前國內儲能系統於工業場域已有不少應用成果,以永豐餘為例,目前已建置全臺首座汽電共生結合表後儲能系統,整合創能、儲能、用能與調能來優化廠區能源使用效率;並於永豐餘自家造紙工廠內建造工業微電網儲能系統,結合廠內再生能源與多元發電機組,進行最佳化能源調度與應用,有效降低營運成本。 針對全球淨零排放趨勢需求,工研院已擘劃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將智慧電網、儲能的技術與相關人才培育,納入「永續環境」領域中,搶先布局未來競爭力。


[新聞]工研院與畜試所共同打造智慧型餵飼車、清糞機器人 科技養牛效率大升級

工研院今(11)日於國際型大展「第九屆臺南亞太區農業技術展」中展示多項智慧農工技術,面對國內畜牧業缺工挑戰,工研院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合作開發全國產智電型餵飼車、吸糞機器人與乳牛聲紋辨識系統,運用科技提供更便捷的酪農作業,從牛隻飲食、畜舍清潔及情緒管理,提供全面性的智慧型照料系統,協助提高養牛效率與產值,並落實友善飼養與動物福祉目標。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過去酪農業多採用進口設備來協作,例如推料、擠乳機及吸糞器等,這些規格化設備多來自於荷蘭、法國、丹麥與美國等畜牧大國,適用於千頭以上的較大規模畜牧場域,對大多為數百頭規模的本土酪農戶而言,有別於規格化或大型機械設備協作,以及面臨惡劣工作環境下需要常時設備維修服務與零組件及時供應而言,提供酪農戶多元化選擇成為國產智慧協作機具的關鍵發展目標。 工研院與畜試所合作開發的國產智慧電動餵飼車,擁有雙馬達動力系統,集供料與推料功能於一身,自動導航與充電功能還能在取代人力需求下,提供少量多餐的餵飼模式,餵食次數可以從每日二次提高到四次。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讓泌乳量增加20至30%。並可因應不同乳牛場規模與設施需求,提供不同的客製化功能設計。此外,有別於傳統機具使用的柴油動力,智電型餵飼車還能減少空氣汙染、降低噪音,在餵飼的當下減少牛隻驚擾來維持動物的心情穩定。在需要大量人力的畜舍環境定時清潔方面,經過修正設計後的國產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宛如家用掃地機器人,可以設定適用不同場域的現況環境與動線,全程智慧導航、避開牛隻及障礙物,沿路吸除汙穢物後能自行返回母站進行卸載並實施充電。高效節能設計的清糞機器人,能夠實施畜舍內的連續清除工作,除了替代大量的人力負荷與成本,還能提升畜舍整潔度,增進牛隻健康與動物福祉。 在健康管理方面,乳牛聲紋辨識系統則建立了3D乳牛聲紋資料庫,透過辨識系統來判讀乳牛聲音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例如情緒管理,以及如母牛分娩預警並及時提供畜舍管理者24小時的分娩協作通知等。日前也已經在屏東及彰化的數家畜牧場進行場域驗證,對於生產過程的鳴聲準確率已提升至八成,情緒聲紋辨識則超過了七成,在智慧化的協作下開啟了精準照護的省工模式。 工研院於「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針對永續環境領域,積極推動農業低碳協作技術之整合研發,透過跨領域關鍵技術協助農業達成精準生產之目標。團隊整合之智慧、低碳與共通載具技術,也將持續支持智電型農工機器人與低碳生產系統之發展,共同為臺灣農業邁向綠色永續,以及低碳精準生產目標努力。


[新聞]淨零技術進軍日本 工研院攜手三菱電機碳捕捉跨國實證啟動

在全球致力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碳捕捉已成為實現產業減碳關鍵技術之一,本月九日工研院與日本三菱電機於日本兵庫縣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舉行「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裝機儀式,隨即啟動從廢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的實證,象徵臺日攜手布局亞洲碳中和技術市場。 儀式由三菱電機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所長西澤昭則與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共同主持。西澤所長表示,推動永續發展是企業經營的核心,三菱電機致力於研發建構綠色社會的創新科技,涵蓋碳循環、材料與產品循環利用、次世代功率半導體、能源管理等領域,此次的合作是碳循環技術的關鍵一環。 胡竹生副院長表示,面對全球淨零排放與氣候變遷挑戰,科技創新是解決永續難題的關鍵。工研院積極投入新科技研發,包括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領域,期待透過產業合作推動技術落地與價值創造,這不僅是臺灣碳捕捉技術首次跨海驗證,更具臺日攜手推動減碳技術之指標意義。 三菱電機西澤所長表示,三菱電機高度重視低濃度二氧化碳捕捉的潛力,此次導入工研院開發的碳捕捉模組,結合三菱電機於空調系統與產業系統等領域中累積多年的控制技術與能源管理技術,加速打造回收至再利用的一貫型碳捕捉系統。未來也將納入三菱電機的「Energy & Facility(E&F)」解決方案,致力於減少工廠等場所的碳排放,共同實現碳中和。 赴日交機的技術團隊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萬皓鵬副所長表示,工研院開發的固態胺吸附技術具備低溫脫附、節能等優勢,像「會呼吸的海綿」一樣,能從稀薄的氣體中把二氧化碳抓下來,然後用80℃左右的低溫就能釋放出來回收使用。此外,固態胺技術亦具備設備體積小、設備壽命長、熱穩定性佳等特點,不像傳統液體吸收法那麼耗能,特別適合應用在像天然氣鍋爐、燃料電池、半導體等小型但分散的排碳來源。更具高度擴展性,有助於建立亞洲地區的碳管理鏈。 這項技術具備高度產業應用潛力,特別適合導入於目前中小型排碳源的製造場域。例如,化學工廠與食品製造業普遍使用天然氣鍋爐作為熱源,其廢氣中含有濃度不高但穩定的二氧化碳,適合透過本系統回收再利用。半導體廠則需處理製程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這類氣體在高溫分解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導入碳捕捉模組可同時提升污染控制與碳管理效益。整體而言,本技術不僅可協助企業落實減碳,更有助於因應未來碳費制度與供應鏈減碳要求,打造具經濟效益的淨零轉型方案。 本次合作,在工研院的碳捕捉創新技術,結合三菱電機機電控制等強項下,不僅展現臺日科技互補的優勢,也有助強化亞洲地區碳捕捉產業鏈建立。面對國際碳排規範日益嚴格,雙方期待透過合作開發商業化碳捕捉系統,開拓捕碳新市場,協助企業強化減碳能力,共同邁向淨零未來。


[新聞]九度奪冠!工研院創新實力席捲愛迪生獎 勇奪三金三銀一銅 穩居亞洲第一

素有「創新界奧斯卡」美譽的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公布得獎名單,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能源署支持下,連續九年獲國際肯定。2025年競賽中,從全球近400項技術與產品中脫穎而出,勇奪三金三銀一銅,共七面獎牌,與 Adobe、3M、陶氏化工、寶潔等大廠並肩展現創新實力,穩居亞洲領先地位,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 愛迪生獎執行總監法蘭克.波納費里亞(Frank Bonafilia)表示,工研院在許多方面都展現持續創新與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藉由不斷創新,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尤其在回收再利用的思維也相當出色,懂得如何拆解各種解決方案,進而促成新的產品問世。工研院今年有七項技術得獎,就是對這份努力最好的證明。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愛迪生獎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指標,今年臺灣表現亮眼,經濟部支持的14項研發成果共拿下五金、六銀、三銅,獲獎法人高達五家,亦創下紀錄,同台獲獎包括3M、陶氏化工(Dow)等大廠,顯示我國研發法人創新能量與國際並駕齊驅。14項獲獎技術幾乎都有涵蓋AI應用,擴及自動化、運輸、資安、水資源、機器人、紡織等領域,都已與產業夥伴合作,展現經濟部以AI帶動百工百業的成果。郭智輝進一步指出,創新是布局下世代關鍵技術的起點,為了讓中小企業能藉由法人的能量快速導入AI應用,經濟部盤點了十大法人設備及場域,在全臺打造超過50條、使用最新最好設備、涵蓋16個產業的AI試製,同時也培育企業產業上的實作人才,協助產業更快從研發到落地,擁有更強競爭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今年臺灣得獎數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其中,工研院本身就獲得七個獎項,機構排名中得獎數也是同樣高居第二,這些技術不僅展現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技術已走入市場,為產業與社會創造價值。本次獲獎可歸納為三大領域:首先,在生醫領域,「突破性多效能溫感水膠」可加快患部治療與恢復,提升醫療品質。其次,在淨零與永續技術方面,「NaPoGlass」技術則有效降低汙染、促進水資源再利用,助力環境永續,「H型鋼構低碳自動生產製造技術」提升建築與製造效率。AI 應用方面,包括「智慧充電:電動車電網友善充電管理」可運用在電動車(EV),提升充電效率與電網穩定;「自動化網路控管技術Janus」可強化資安防護;「漏水智慧監測技術」可提升漏水檢測準確度,以及「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優化便利商店冷能調控,展現AI在智慧生活與產業升級的潛力。


[新聞]臺英戰略樞紐啟動 工研院英國辦公室開幕 攜手英國國家級創新引擎 Catapult Network 策略合作

面對全球產經局勢變化與供應鏈重組等挑戰,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擴大歐洲布局,新增海外據點;28日在英國倫敦舉辦「工研院英國辦公室開幕典禮暨臺英論壇」,現場超過100位英國產官學研代表共襄盛舉。工研院英國辦公室為其繼美國、日本、歐洲與東南亞之後設立的第五個海外據點,象徵臺英創新戰略樞紐正式啟動、全球布局再下一城。當日工研院也與英國國家級創新引擎Catapult Network正式簽署策略合作意向書,深化雙方合作。未來,工研院英國辦公室將持續強化雙邊合作,串聯臺英科研與產業化資源,推動關鍵技術實質落地,助力臺英產業攜手開拓全球市場。 經濟部長郭智輝跨海錄影祝賀,郭智輝表示,臺灣在半導體與資通訊領域具備深厚實力,結合英國在科研創新方面的領先優勢,為雙方帶來廣大合作契機。在經濟部與英國創新科技部轄下英國創新局共同支持的「臺英創新研發合作計畫」,加上工研院英國辦公室的助力,未來臺英雙方將在技術、產業與市場三大面向持續深化合作,開啟更多雙贏的新局,也象徵兩國在科技與創新領域的合作邁向更深層次的夥伴關係。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表示,臺英多年來在科技、科學研究與產業創新等領域建立穩固的合作基礎,持續透過雙邊研發計畫與人才交流深化夥伴關係。英國長期在科學與創新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臺灣則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與研發能量,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關鍵推動者。因此工研院英國辦公室將是一個實質的平台,作為知識交流、人才培育與共同創新的重要據點,串聯臺英雙方優勢,加速創新成果商品化,為全球產業創造價值。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過去我們就與英國Catapult密切交流,曾與CSA Catapult及ORE Catapult分別推動化合物半導體應用與離岸風電的合作。此次工研院與Catapult Network正式簽署策略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6G通訊、量子科技、淨零技術、生技醫療、人工智慧與智慧製造等戰略領域,發揮優勢互補,透過跨境人才交流、場域驗證與高階共同科研計畫,深化臺英產學研鏈結,促進彼此在創新領域的長期合作,可望協助臺灣產業提升競爭力,助力產業高值化、全球化。 「英國辦公室開幕典禮暨臺英論壇」現場吸引英國產官學研界人士出席,包括英國上議院副議長暨英國對臺貿易特使Lord Faulkner of Worcester、英國國家科技顧問Dr. Dave Smith、首席科學顧問Professor Julia Sutcliffe以及前兩任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均親自蒞臨,展現對臺英科技合作的高度重視。 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需求,規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持續推動「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與「韌性社會」四大領域的創新技術研發,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工研院在英國設立辦公室,聚焦此五大領域,就臺英雙方的人才交流與科研合作可望深度鏈結,助力臺灣產業開拓全球市場新篇章。


[新聞]經濟部開發全球領先B5G NTN基地台系統 工研院攜手聯發科技、中華電信 協助網通設備無痛升級衛星通訊

工研院今(20)日參加COMPUTEX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開幕,邀集網通廠商展示25項創新技術與產業成果。例如在B5G/6G領域,經濟部攜手聯發科技、中華電信等指標企業,推動全球領先的非地面網路(NTN)技術實證與落地,成功完成多軌道衛星端到端驗證,更在今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展會驚艷全球。這項創新技術協助網通廠商產品直接「升級」,不用更新既有硬體設備,經由軟體更新即可讓手機直接連上衛星通訊,讓使用者即使身處偏遠山區或遠洋海域,也能透過手機等終端裝置直連衛星通訊,大幅拓展應用場域與服務覆蓋。 工研院副總暨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隨著AI技術加速融合感測、通訊、運算與應用服務,若以人體四大系統來比喻就像是大腦系統、感官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等,例如此次展示許多AI技術都來自於AI的推理判讀與決策就像大腦一樣,而物流機器人就像感官系統幫忙蒐集環境資訊;通訊技術如NTN基地台系統就像是神經傳導系統可以即時傳遞數據,能源管理系統則像是血液循環系統提供能量,透過四大系統的整合,才能展現智慧科技的關鍵布局與實踐成果。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技術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產業發展是經濟部的首要目標,產業技術司希望透過COMPUTEX這樣的全球指標級科技展會,為產業串聯國際資源。臺灣資通訊產業長期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經濟部看準全球主要國家積極布局B5G/6G衛星通訊與AI,積極推動次世代通訊、AI試製線發展,確保臺灣在全球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例如NTN基地台系統的技術水準已與國際同步,落地實證成果更積極參與國際標準提案,布局NTN自主技術標準智財權,期望打造我國NTN衛星通訊供應鏈融入國際生態系。在AI方面經濟部不僅發展50條AI試製線,讓企業親身體驗AI導入後的製程效益,更已協助華城電機、台汽電綠能等儲能產業,運用AI智慧排程掌握充放電時機,讓綠電儲能效益最佳化、提升投資報酬。今年這項技術團隊POXA Energy也將成立新創公司,希望協助更多產業智慧升級。 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此次展出包含服務AI、沉浸式科技、製造AI、綠能永續與新世代通訊等五大領域的多元技術應用成果。例如已協助高雄榮總提升院內配送效率的「智慧醫療物流機器人」;能改善高齡者行動需求的「智慧護膝」;讓大型設備用手機就能3D建模的「照片級AI 3D建模技術」;應用於智慧圖書館的導引服務之「透明顯示與開放式系統技術」等。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希望帶領更多產業參與國際舞台,特別規劃七場技術論壇與近百場媒合活動,期待透過交流合作,推動臺灣ICT產業加速升級轉型,有效拓展國際市場。


[新聞]COMPUTEX 2025明登場 工研院醫療物流AI機器人「阿幫」亮相 已進駐高榮醫院 會閃、會讓的開刀房快遞員

看好智慧醫療物流的未來發展,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工研院開發醫療物流AI機器人「阿幫」,具備全天候自主行動能力,可於護理站與開刀房之間進行血品與醫療器材的即時遞送,有效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目前該技術已進駐高雄榮民總醫院完成驗證,並將於20日開展的COMPUTEX 2025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中亮相,現場模擬在醫療情境下運送醫療物資、靈巧閃避的特色。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數的20%,臺灣護理人力缺口至2030年仍有5.5萬至7.4萬,醫護工作環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表示,現行醫療流程中,不論透過電話或電子化平台進行溝通,病患手術所需的血品與醫療器材仍仰賴護理人員遞送。在護理工作繁重的情況下,可調運送血品的護理機動人力極為吃緊。為解決此問題,工研院攜手季河資訊、廣盈自動化及中華電信,開發能自主運送血品與醫材的醫療物流AI機器人「阿幫」,每天可替醫院節省約720分鐘的遞送時間,相當於1.5個人力,不僅有效紓緩醫護壓力,更有助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是醫療現場中的重要幫手。 工研院組長李坤敏表示,阿幫在設計上整合了5G AIoT後台派車智慧管理系統及AI影像辨識技術,能即時偵測六公尺內人員與障礙物,並快速運算其距離與移動狀態,進而靈活地執行減速、閃避與禮讓等動作,萬向輪設計更提升行動靈巧性,大容量機身則增加了單次的遞送量。實際在高雄榮總應用成果顯示,護理人員每日搬運醫材的次數約可從240次降至120次,工作量減少50%,有效提升醫護資源使用效率。 此次阿幫將在5月20日登場的COMPUTEX 2025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L區「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展出,工研院並同時展出多項創新成果,包括服務AI、製造AI、沉浸現實、綠能永續、新世代通訊等25項技術亮點,全面展現臺灣在智慧科技研發上的產業化成果。 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與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發展包含人工智慧與資安、半導體晶片、通訊、智慧感測等四大智慧致能技術,全面支援產業創新,強化我國科技自主實力,迎戰未來挑戰。工研院參展COMPUTEX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主題網站:<a title="另開視窗連結至主題網站" href="http://moeatech.com/" target="_blank">http://moeatech.com/</a>


[新聞]推動臺灣農業減碳新未來 工研院開發首台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

以傳統柴油內燃機為動力,兼具水、旱田作業能力,俗稱火犁的農用曳引機,是臺灣現行最廣泛用於的農地整理的機械。成為在智慧淨零減碳政策與趨勢下的智電化科技農工重點改造目標。工研院在農業部支持下,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攜手,跨領域開發出首款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展現從零到有的創新技術,近日並已技轉國內農機具大廠谷林科技,未來有望加速國內關鍵電動農業機械自主生產,在掌握在地零件供應鏈與維修的優勢下,助力臺灣農業機械走向新未來。 工研院研發的國產電動曳引機,在整合國產馬達、電池、控制零組件供應鏈,搭配農機製造商與農試機關由概念設計、實機製造、性能測試到實場驗證歷時三年,整機於近期已完成技術移轉,展現了臺灣在農業機械領域的創新量能,由於掌握了電動曳引機周邊相關自有關鍵技術,未來將提供農事作業者更高效率、環保及優質平價的電動農機選擇。 兼任臺灣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理事長的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電動曳引機不是把傳統引擎換成電動馬達,或是將柴油換電池的簡單思維,是一個從底盤、動力、配重、控制與安全等思維都要重整的大工程。以電能作為動力源,協作過程除了大幅降低碳排放,以平均250分鐘、農地面積2分地的作業成本來計算,傳統柴油曳引機約需花費150元油資,電動曳引機僅需約19度電(kWh),花費不到百元,直接為工作者省下近35%操作費用。此外,國產電動曳引機續航力佳,單次充電即可進行超過4小時以上的翻土作業,並能應用現行充電系統進行3小時左右的快速充電。在具備低噪音、高機動性的優點下除了提供操作便捷性,也同時提供國產零組件維修的便利性。 李士畦表示,農業長期面臨高齡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透過機械化的協作來解決缺工,已經是常態並被接受的思維。過去常使用的柴油引擎農機具,面對淨零浪潮與健康工作環境議題,電動化與無人化的發展將勢在必行。目前建議農機產業智慧化的進程是先電動再智慧,由於電動化所需三電系統零組件供應鏈與製造,正好是臺灣的強項,在同時掌握關鍵底盤、核心控制晶片、通訊與周邊零組件供應鏈的持續加入整合下,就有辦法與國際市場連結與競爭,擴大臺灣優質中小型智電型農機的產品輸出契機。 此外,工研院更進一步研發次世代電動曳引機雛形機,透過高值化系統整合,展現跨領域農業機械智電化的研發能量。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彭文陽表示,本次雛形機採用分散式電動動力設計,有助於農業作業減碳與節能,未來逐步導入無人駕駛、複合能源等多重設計與功能後,將成為高效率智慧農工產業的示範,有助於我國農機智電化的快速轉型與產品化發展。 工研院於「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針對永續環境領域,積極推動農業低碳協作技術的整合研發,透過跨領域關鍵技術協助農業達成精準生產的目標。團隊整合的智慧、低碳與共通載具技術,也將持續支持智電型農工機器人與低碳生產系統的發展,共同為臺灣農業邁向綠色永續,以及低碳精準生產目標努力。


[新聞]工研院攜手華南銀行 簽署企業減碳合作合約 為企業轉型提供技術與金融後盾

企業減碳不是單打獨鬥!因應全球淨零轉型趨勢,並強化金融機構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工研院與華南商業銀行今(7)日舉辦「共創智慧永續論壇」,並正式簽署「強化金融創新策略協助企業永續顧問服務」合作合約,攜手推動針對銀行客戶企業的減碳輔導服務,目標企業落實節能減碳,提升整體產業減碳效益,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本次合作由工研院副總暨行銷長林佳蓉與華南銀行總經理黃俊智代表簽署,象徵雙方跨界整合科技與金融資源,共同啟動企業減碳行動、邁向淨零未來。合作涵蓋培育永續人才、永續金融論壇、企業減碳輔導與工作坊等多元形式,實質協助企業落實減碳目標;同時導入資金與創新應用,媒合綠能解方,提升企業節能實力,加速朝向低碳永續經營。 環境部次長葉俊宏指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環境部正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積極建構2050淨零排放的治理架構,發展科學碳管理機制,並推動資源循環與綠色創新。此次由華南銀行與工研院共同舉辦的論壇,成功串聯金融與科技兩大關鍵動能,是加速產業淨零轉型雙軌並行的重要引擎。未來環境部將持續扮演政策引導與協調推動的關鍵角色,完善治理框架與支持措施,也鼓勵所有企業將綠色轉型視為新機會,納入核心策略,攜手開創臺灣綠色發展的新局。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面對全球淨零轉型趨勢與國內2050減碳目標,強化能源使用效率、推動產業節能升級,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能源署長期致力推動節能政策與技術應用,涵蓋高效設備汰換、製程優化,以及ESCO能源技術服務等多元機制,全方位支持企業落實節能行動。本次論壇聚焦綠色金融工具如何與科技節能相結合,協助企業加速轉型,與能源署推動方向高度契合,深具意義。期盼與會業者能透過今日互動交流,汲取經驗、掌握契機,找出最適合自身的綠色轉型路徑。 工研院副總暨行銷長林佳蓉表示,全球綠色金融市場快速成長,根據美國商業研究Market.us報告,年均成長率達21.7%,反映再生能源、節能減碳與ESG投資需求持續升溫。在此趨勢下,企業若能結合金融工具與創新科技,不僅可掌握淨零轉型契機,更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搶得先機。工研院長期深耕淨零技術,並推動淨零策略顧問、科技導入、教育訓練、專利服務等「一站式」顧問方案。此次攜手華南銀行協助企業規劃短中長期的轉型藍圖,打造完整減碳解方,未來也將持續深化跨域合作,推動技術場域驗證與創新應用,結合碳管理平台、專家團隊、技術研發與國際連結,全面協助臺灣產業穩健邁向低碳永續。 華南銀行總經理黃俊智表示,綠色金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華銀近年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服務,協助企業落實ESG與碳中和目標。此次與工研院打造「資金+技術」雙引擎合作模式,是金融與科技跨域共創的實踐典範。未來華銀將持續發揮金融影響力,結合工研院的技術專長,協助更多企業掌握碳管理關鍵、邁向綠色成長。 論壇現場匯聚超過百位來自金融、技術與產業界代表,透過跨界對話,共同探討如何整合科技與資金力量,打造具韌性的綠色供應鏈,環境部次長葉俊宏、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也特地到場參與並致詞。論壇主題涵蓋「綠色金融資引領碳轉型」、「從AI趨勢掌握綠色轉型商機」與「浮零創新90科技推動分享」,由華南銀行副總經理張炳輝、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鄭名山與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發展策略發展所研究經理石立康主講,從政策、技術與實務角度提出趨勢洞察與行動建議。論壇後半場則聚焦「節能競爭力」、「企業減碳實務分享」及「碳挑戰與轉型策略」,邀請台灣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發展協會、信華氣體與怡邦精密等產業及企業代表分享實務經驗。綜合座談則以「智慧永續 科技驅動綠色未來」為主題,聚產官研觀點,共同研議永續行動的挑戰、突破與合作機會。 活動現場同步設置「輔導成果展」,邀集信華氣體、鉅輝鋼鐵、觀璃公司、俊侑公司、菁華工業、歐都納、豆之家食品科技、祥圃實業、四維創新材料、聯億通科技等十家業者參展,展示涵蓋低碳製程、再生材料、綠色農業、智慧應用等多元領域的創新成果,展現產業實踐淨零行動與開拓綠色商機的動能。 面對產業低碳目標與全球轉型浪潮,工研院已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於「智慧永續」與「淨零轉型」兩大核心領域,前瞻布局未來關鍵技術,包括AI人工智慧、智慧感測、能源管理與碳排監控等關鍵技術。此次攜手華南銀行,未來將持續推動跨界整合與場域應用深化,協助臺灣企業建立具韌性的低碳競爭力,穩健邁向國際永續供應鏈。


54筆,共6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