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院區

發佈日期2025-06-26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工研院持續強化氣候與自然風險管理。2023年起,依循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提出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CFD)」框架,評估氣候變遷對研究項目與合作產業之潛在影響,包括政策、市場變化及自然災害風險,並識別相關機會。2024年起導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框架,採用 LEAP 方法學(Locate, Evaluate, Assess, Prepare),分析據點及供應鏈之生物敏感區位與自然衝擊、依賴關係。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治理 工研院設立「永續發展指導委員會」,由院長擔任主席,負責管理永續與氣候變遷策略與目標,每半年召開會議,並定期向董事會提報執行情形。其下設「組織永續發展委員會」,督導重大氣候議題,並由組織永續發展推動小組協同 TCFD 推動工作小組及各單位,鑑別氣候風險與機會,採取相應措施,全面推動本院氣候與永續行動。
策略 工研院將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納入營運與研發策略,從全價值鏈(組織內部及上下游)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強化組織氣候韌性與降低環境影響。2024年依據政府法規、院內政策及技術方向,重新鑑別風險與機會來源,共鑑別氣候風險25項、氣候機會23項,其中重大項目為10項中高氣候風險及5項中高氣候機會,並已投入管理作法。
風險管理 工研院參照本院風險管理流程架構進行初步定性與量化分析,透過以發生率及衝擊程度之二維風險矩陣評估氣候風險與機會對本院財務及營運的影響,推動相關行動方案。針對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規劃的管理措施,納入業務管理單位,包含行政處、企研處、業發處、品質與風險管理室等運作實施,並透過組織永續發展委員會每季會議進行風險追蹤與行動方案確效。
指標與目標 工研院持續訂定及推動內外部氣候變遷目標,透過溫室氣體排放量、節水率、環境管理與能源管理系統推動等指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定期檢視與揭露執行績效。完整目標請參閱永續領航- 永續發展目標管理,相關執行績效請參閱本報告書各章節。本院碳排放若持續增加,將導致營運費用上升,及市場競爭力降低,因此積極推動設備整併優化、員工行為改變、創新技術導入及綠色採購,長期目標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氣候管理組織

4-1 氣候管理組織

氣候風險與機會矩陣

工研院依據衝擊強度、短中長期與低中高發生率評估氣候風險與機會,鑑別出9項中度、1項高度風險為重大氣候風險,3項中度、2項高度機會為重大氣候機會。針對重大氣候風險及機會,本院盤點及精進相關因應措施,以管理本院之氣候相關風險及機會。

4-1氣候風險與機會矩陣 (2)

氣候風險情境分析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之SSP1-1.9淨零情境,國際能源總署(IEA)、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及臺灣2050淨零政策,進行SBT 1.5°C目標下之轉型風險分析,涵蓋營運成長、能源需求與低碳轉型壓力,對應本院節能減碳措施。

實體風險參考IPCC AR6中SSP-RCP(如SSP1-2.6至SSP5-8.5),搭配短中長期時間尺度,模擬極端氣候對據點與資產之影響。分析架構依IPCC定義之三大面向:危害度、脆弱度與暴露度進行評估,危害度依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與國際資料模擬極端降雨趨勢、脆弱度依政府災害圖資(淹水、山崩、土石流),暴露度則依資產地理位置進行分析,分析範圍涵蓋本院自有辦公室與設備。

氣候風險情境分析結果

4-1氣候風險情境分析結果

工研院淨零減碳路徑

工研院承諾於2050年達成範疇一與範疇二淨零目標,以2020年為基準年,依據國家政策與本院發展策略訂定減碳路徑。作為政府重要技術幕僚,本院研發活動與政策發展相互依存,2021年因研發需求導致碳排放短暫上升。除去此類外部影響,本院持續透過零碳電力、低碳製程與設備優化,降低能源使用與碳排放,並以溫室氣體排放量、節水率、環境與能源管理等指標追蹤成效。同時推動減碳基金與低碳生活,規劃2027年減碳35%、2030年減碳50%,與國家2032年32±2%、2035年38±2%目標一致。未來將加速低碳技術研發與示範應用,邁向2050淨零目標。

4-1淨零減碳路徑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工研院於2024年導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框架,採用LEAP方法(Locate, Evaluate, Assess, Prepare)評估據點生態風險,強化自然資本管理與決策韌性,涵蓋關鍵據點定位、營運影響評估、風險與機會分析及應對策略擬定。

LEAP方法學評估

4-1 LEAP方法評估

呼應《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2030年全球目標15「企業責任」,鼓勵企業揭露生物多樣性風險、依賴與影響,提升資訊透明度。工研院藉由導入TNFD,建構自然風險鑑別、評估、管理與揭露機制,逐步掌握與自然相關的依賴性、影響與風險機會,未來亦將深化評估方法,強化揭露品質,促進生態共融與永續發展。

治理 策略 風險與影響管理 指標與目標
  • 最高監管單位為永續發展指導委員會,管理本院之永續、自然策略與目標、審視相關風險與機會。
  • 組織永續發展委員會督導及決策自然風險及機會議題,並透過組織永續發展推動小組、品質與風險管理室、人資處、行政處、企研處與會計處及各研發與營運、業務單位共同推動相關行動計畫。
  • 本院已鑑別出自然相關依賴與衝擊類別,共計10 項自然依賴與12 項自然衝擊,相關內容請參閱自然依賴與衝擊類別分析。
  • 本院進行生物敏感點分析及生物多樣性衝擊評估(紅皮書瀕危物種),六大院區及臺北辦事處中,2 處(六甲院區、南創園區)與法規範圍之保護區具有交集(註1),六甲院區受危物種總數26 種,南創園區受危物種總數44種(註2)
  • 工研院透過風險識別、影響評估,並利用LEAP 方法學,鑑別本院之依賴與衝擊;生物敏感點分析及生物多樣性衝擊評估以半徑2 公里進行六大院區及臺北辦事處的環域疊圖分析。
  • 藉由水資源再利用、空氣品質管理、資源循環、低碳生活及生態復育,持續提升水回收率、資源回收率與實驗廢棄物再利用、並落實樹木健檢、推動紙張回收再製之行動方案。
  • 透過數據管理與績效追蹤,確保永續發展與財務資訊之透明度,為未來深化揭露奠定基礎。相關自然依賴與衝擊指標及目標請參閱自然依賴與衝擊類別分析。
  • 另請參考本院完整目標(請參閱永續領航- 永續發展目標),及相關執行績效。

註:
1. 六甲院區及南創園區屬辦公室據點;其中,六甲院區與「嘉南埤圳重要濕地」交集;南創園區與「台江國家公園」、「四草重要濕地」、「臺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鹽水溪口重要濕地」、「臺南市四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交集。
2. 受危物種係依據 IUCN 分類系統,包含極危(CR)、瀕危(EN)、易危(VU)等級。六甲院區分析結果顯示:極危物種 6 種、瀕危物種 5 種、易危物種 15 種;南創園區則為極危物種 9 種、瀕危物種 11種、易危物種 24 種。
3. 本院之生物多樣性詳見院區綠化

自然依賴與衝擊類別分析

本院2024 年度依賴與衝擊分析,共收回內部48 份問卷,經暴露度與風險程度分析,共鑑別出10 項自然依賴及12 項自然衝擊。自然依賴為組織營運時因生態系統受外部變化導致自然環境狀態改變,使原本依賴的自然資本如自然資源及生態系統服務面臨的風險或機會;自然衝擊為組織營運導致自然資本變化,包含可能引發的法規或商譽風險。

高度自然依賴類別及管理做法

生態系統服務 自然風險依賴 管理作法
全球/當地氣候調節 炎熱的高溫
  • 全院對外窗戶加貼隔熱紙,並裝設遮光窗簾,減少熱輻射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 夏日高溫炎熱空調需求量增加,依冰水主機功率負載程度,自動啟用備用機,增加主機運轉台數
當地氣候調節 極端的降雨
  • 每年安排修繕外牆及屋頂防水
風暴緩解 更強烈的風災(沙塵暴、颱風等)
  • 依「緊急應變作業指引」及「行政服務處危機處理須知」進行本院發生災害事件或緊急狀態時之應變管理

高度自然衝擊類別及管理做法

自然風險衝擊 管理指標 管理作法
間接能源使用 能源使用量
  • 透過ITRI-EIP能源資訊管理平台進行能源管理
  • 參考 ISO 50001建置本院能源管理系統
  • 降低外購電力比例目標參閱永續關鍵績效指標管理
溫室氣體排放 溫室氣體排放量
  • 相關目標參閱永續關鍵績效指標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量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排放量
  • 依「空氣汙染防制作業程序」進行本院所排放之空氣污染物管理
  • 依風險評估或環境考量面鑑別結果,採取相對應的空氣污染控制措施
廢水排放 廢水排放量
  • 依「廢(污)水排放管理程序」進行本院所排放水質管理
廢棄物 廢棄物處理量
  • 遵循「工業技術研究院廢棄物管理要點」進行廢棄物處置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