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祉

發佈日期2025-06-27

工研院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並協助產業進行人才培育,進而發揮影響力。2024年推出多項新興技術課程,以關注健康生活、未來能源、韌性環境及在地關懷為面相,培育具永續思維及技術專業的關鍵人才,促企業創造新機會。

工研院即時回應產業需求,2024年開辦產業人才培訓,主題聚焦六大領域:智慧資通訊、淨零永續、智慧電網與能源、生技醫藥、智慧機械、科技管理,培訓對象涵蓋:專業技術工程師、中高階管理者、職業養成、產業供應鏈夥伴,透過實體課程、數位自學、混成學習等多元培訓模式,全年共服務6,552 家企業,培訓產業專才19,959 人次 。其中,因應淨零排放、數位轉型,驅動產業對跨領域人才需求攀升,於此同時供應鏈夥伴管理,更是企業實現淨零目標與穩定營運的關鍵,故更朝向跨領域人才養成、供應商協力培訓為企業提供客製培訓,累計年度企業培訓專案110案,服務企業包含:台積電、群光電子、華城電機、三陽工業等,提供企業訓練解方。 

c167

c168

以大帶小-產業鏈共學

工研院透過以大帶小的產業鏈共學模式,推動企業永續轉型與技術升級,協助客戶實現淨零排放及提升市場競爭力為目標,並結合工研院技術能量與專業輔導經驗,針對不同產業需求量身訂製課程,促進上下游夥伴共同學習與成長。

三陽集團-供應商儲能主題培訓   
自 2022 年起協助三陽工業 50 家以上供應鏈廠商進行淨零永續培訓,結合本院技術與輔導能量,課程涵蓋企業碳管理 / 碳盤查、產品碳足跡 、碳權,能效管理 / 節能措施、綠電、儲能等主題,建立三陽協力商在淨零議題之知識範疇,進而使協力商與三陽有一致的共識基礎,促進產業鏈永續轉型。

001

裕隆汽車-電動車暨資訊安全供應鏈專班   
針對電動車產業設計客製化課程,建立供應鏈協作平台,共 75 家企業、310 名員工參與,並推動報考 iPAS 認證,有效串聯上下游技術,助集團佈局汽車電動化,實現產業技術升級與市場競爭力提升。

002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發展

隨著 2050 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同目標,綠領人才需求在過去八年間已激增三倍,人才培育是實現淨零轉型的關鍵力量,將通過多元策略推動相關工作,為產業邁向永續發展奠定基礎,2024年共計培訓7,159人次。

(1)建立國家級永續鑑定體系 
工研院協助經濟部設立國家級永續鑑定考試,以「培訓」與「檢定」雙管齊下的方式推動淨零技能標準化。從公版教材為起,該教材自上架以來點閱次數已突破 20 萬次,並成功培育超過 750 位種子師資,穩固全國培訓基盤。2024 年首次舉辦 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能力鑑定,吸引近 1.8 萬人報考,其中超過八成為現職工作者。此證書已獲超過1,000家企業的認同,顯示淨零技能的普及已成為產業人才的首要任務。

(2) 培育企業人才綠色實力 
為深化產業專才技能,工研院攜手公協會成立淨零永續人才聯盟,挖掘產業需求並開設淨零永續學校課程,其中包含永續高階主管(CSO)國際研習班,邀請國內外專家剖析國際氣候協定在臺灣的實踐與淨零科技應用策略。針對中小企業,設計技術解方課程,如為工具機產業結合智慧製造場域開設「綠色工具機研發工程師培訓班」;為建築與營建業提供「臺灣建築能效評估實務推動班」,導入「建築能耗模擬與分析」平台,強化實務應用。「綠領減碳推動人才養成班」則自基礎課程培育減碳技術專業,結訓後可投入永續管理領域。此外,工研院與企業合作,如為群光集團客製規劃培訓方案,協助員工參與 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能力鑑定,結合理論與實務,全面提升專業素養與實戰能力。 本院堅定致力於綠領人才的培育,未來將持續深耕專業技術的培訓與永續發展,積極擴大影響範疇,為產業轉型提供核心支持。

 

客戶肯定   
+ 為三陽協力供應商量身打造的碳管理、能效管理與能源主題培訓,邀請多位經驗豐富的專家講師,深入解析企業在推動減碳過程中常遇的實務挑戰,並分享成功因應對策與實際案例解方,對企業提供寶貴的實踐指引與啟發,為減碳工作落地實施有很大的助益。

學員回饋   
+「綠領減碳推動人才養成班」的學習相當充實,即使非本科生,也符合最初參與課程時「職涯方向」的目標,課後邀請多家上市櫃企業參與徵才活動,後續更獲企業有意願錄用。 
+ 參加「健康照護敷料開發工程師認證班」可深入了解敷料開發的前沿技術與應用。拓展了專業視野,未來在敷料開發上的實際操作更加有信心。特別是低碳與永續概念的融入,讓我明白未來產品設計需兼顧環境與效益。 

高清美圖

人才培育004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