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聞]工研院攜手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 助力臺灣氫能應用與淨零轉型

在國際能源版圖快速重塑之際,氫能已成為各國角力的新焦點。歐盟、日本、美國紛紛投入龐大資源布局氫能經濟,而臺灣也正加速前行,積極將氫能導入產業與日常生活,搶占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工研院看準此一趨勢,在國科會林法正副主委、淨零小組周素卿首席顧問、林耀東主任及經濟部能源署蔡秀芬組長見證下,宣布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FZJ)展開跨國合作,攜手推動氫(氨)能關鍵技術發展,為臺灣邁向永續未來注入新動能。 本次簽署的「低碳氫氨能源生產及微電網應用合作備忘錄(MoU)」,將聚焦氫(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共同研發,並結合臺南示範場域的微電網平台,進行再生能源、儲能與能源管理的整合驗證。透過德國在氫能材料與系統上的實力,搭配工研院於示範應用與產業鏈連結的優勢,雙方合作不僅可加速氫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也為臺灣氫能產業鏈開啟走向國際的新契機。 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是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機構之一,聚集來自全球114國超過7,000名研究人員,長期深耕氫能與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在德國政府支持下,該中心正推動大型氫能示範與產業化驗證計畫,帶動歐洲氫能經濟加速成形。此次與工研院的合作,正是將德國在材料與系統開發的強項,結合臺灣在示範場域與製造鏈的能量,雙方攜手可望把氫能技術從科研成果推進到實際市場,形成國際間能源創新的重要連結。 工研院綠能所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本次合作的重點,在於共同研發氫(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並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完成實證,讓氫能的應用可以更快落地。工研院已於2024年建置國內首座氫能應用示範驗證平台,聚焦綠氫儲能、分散式電力系統與氫載體燃燒等技術,並吸引近 20 家國內外單位參與。今年更投入氨轉氫與燃料電池研發,規劃建置100Nm³/h 綠氨轉氫系統 與200kW SOFC氫/氨燃料發電系統,以實際場域驗證氫能減碳成效,帶動臺灣氫氨技術升級與產業鏈發展。 氫能是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橋梁,工研院的目標不僅是技術突破,而是要在產業端落實,成為企業能直接應用的解方。此次跨國合作不僅能加速技術成熟,更有助於臺灣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建立競爭力。 此次合作也呼應工研院「2035 技術策略與藍圖」,將以「永續、健康、智慧」三大方向推動研發,透過國際鏈結與本土落實,讓氫能走入民眾生活,帶來潔淨環境、穩定電力與新產業契機,攜手邁向淨零未來。


[新聞]工研院「機器人與無人機產業創新論壇」登場 打造大南方產業鏈與示範場域 加速技術落地與產業升級

工研院今(19)日舉辦創新週系列活動之「機器人與無人機產業創新論壇」,由台南市市長黃偉哲、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及院長劉文雄出席,副院長胡竹生擔任引言,論壇聚焦從關鍵零組件到醫療、服務應用的系統化研發與商轉布局,並宣布以「大南方」為核心,整合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與嘉義—屏東S廊帶,藉由跨領域場域驗證與在地產業鏈建置,推動我國機器人與無人機技術全面升級,並為產業進軍國際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指出,全球正邁入智慧自動化與無人化時代,機器人與無人機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動能,廣泛應用於製造、物流、農業、能源與國土安全。工研院作為政府推動科技政策的重要夥伴,長期深耕機器人關鍵零組件、感測模組、控制系統與邊緣AI,並透過跨域整合,協助產業建立非紅供應鏈、加速技術落地與國際化。今日論壇選在臺南沙崙舉辦,更具政策意涵。南臺灣是政府推動智慧機器人基地與無人機國家隊的重鎮,透過沙崙科學城與嘉義—屏東S廊帶,工研院能結合研發、示範與產業化能量,攜手在地產業共築具國際競爭力的生態系。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臺灣無人機和機器人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尤其在無人機研發方面,工研院已將其視為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個重量級產業,並推動「三晶二軟」技術藍圖,聚焦飛控晶片、通訊晶片、衛星定位晶片與飛控及地面控制軟體的自主研發,以強化硬體與軟體模組的自給能力。工研院不僅透過與Parrot、ACSL等國際領導業者合作,推動馬達、電池、PCB等模組本地化,也在巡檢、物流、能源與監測等場域驗證續航與穩定性,展現技術落地成果。未來工研院將以大南方為核心,深化無人機和機器人研發與應用示範,協助臺灣業者完成從零組件到系統整合與服務應用的全鏈條升級,打造兼具競爭力與韌性的國際供應鏈地位。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表示,機器人與無人機是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臺南不僅將是全國最重要的晶圓製造與先進封裝基地,沙崙科學城也將轉型為AI與機器人的研發重鎮,並與六甲的工研院、柳營的科技園區三期,形成研發、應用到試量產的完整生態系。國發會亦已核准南科四期沙崙生態科學園區計畫,未來將新增約531公頃園區面積,創造3萬5千個就業機會,年產值可望達新臺幣2兆2,437億元。他強調,臺南具備先進製程、封裝、零組件等完整產業條件,是最有機會實現完全國產機器人與無人機的城市,並呼籲產官學研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慧發展。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在「機器人產業創新論壇」場次引言中表示,工研院近年來已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與智慧交通等領域累積豐富的研發能量,不僅掌握感測、控制、通訊到系統整合的關鍵技術,並積極與國際領導廠商合作,例如與日本川崎重工展開技術交流,推動從社會型機器人到無人機應用的跨國研發與落地應用。未來,工研院將以大南方為優先場域,結合在地需求與跨域應用,協助業者加速進入國際市場,實現「由臺灣出發、連結全球」的目標。 本次論壇同步舉辦「機器人與無人機產業特展」,由工研院攜手產業鏈夥伴展出最新成果,呈現從關鍵零組件到應用的完整布局,包括已成功在日本市場站穩腳步的福寶科技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已展開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盟立集團的智慧製造方案、進軍無人機的璿元科技的長程電動無人機、誼卡科技的數位工程驗證、凌羣電腦的AI雲端管理平台,以及赫侖科技的多種感測器控制系統,展現大南方在醫療、製造、物流與智慧城市等應用的多元能量。 此外,工研院宣布於臺南六甲成立「智慧機器人創新與應用研發中心」,在經濟部支持下,將聚焦智慧工廠自動化與醫療、餐飲、物流、巡檢四大應用場域。中心規劃包含研發展示測試區、模擬與訓練平台、機房、巡檢場域及新創進駐空間等,並吸引國際大型新創公司與在地業者共同進駐,為南臺灣建立完整供應鏈,推動產業與國際接軌。 同日下午場次由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禎元以「無人機發展與臺灣產業機會」為題開場,並由工研院與產業專家分享無人機國內外智權分析、數位雙生應用及多元場域實例,藉由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成果,號召更多產業啟動升級轉型。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工研院持續聚焦智慧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的突破與應用,呼應創新週推動自動化、智慧化與新興產業發展的精神。本次論壇涵蓋機器人在製造與健康照護的創新應用,以及無人機在物流、農業、監測與救災等場景的落地案例,展現跨域整合如何驅動產業升級與市場新機會。


[新聞]工研院創新週:大南方產業轉型國際論壇登場 工研院攜手亞馬遜AWS、日立獻策 展出逾30項創新技術

工研院今(18)日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舉辦「2025 ITRI Innovation Week 工研院創新週」系列活動之「SOUTH NEXT:大南方產業轉型國際論壇」,聚焦產業轉型應用。論壇邀集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AWS)、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Hitachi, Ltd.)、大南方新矽谷推動辦公室及工研院專家,分享國內外最新產業洞見;現場同步展出淨零創新、循環材料、數位轉型與新興產業四大主題,超過30項產業化創新技術,展現協助南臺灣產業升級轉型的決心與成果。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臺南市副秘書長殷世熙、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現場參觀工研院與產業合作的亮點成果,包括日前丹娜絲風災後即刻支援臺南斷電地區民眾緊急用電的「移動式太陽光儲設備E-Cube」,在沙崙驗證、可直接應用於發電的「綠氨轉氫應用平台」,幫助工業製程回收二氧化碳的「固態胺碳捕捉技術」,以及應用於製造業廢玻璃、金屬廢水循環的「金屬離子捕捉材NaPoGlass」,導入家禽養殖場自動化管理與監測的「雞舍管理巡檢機器人」,透過AI控制策略與數位雙生優化煉鋼製程的「轉爐出鋼製程數位雙生系統」。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南臺灣在國家產業布局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是臺灣半導體、綠能與智慧製造的重要基地,更承載著推動數位轉型與淨零永續的戰略任務。行政院在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下,持續推動科研能量南向布局,串聯沙崙智慧綠能科技示範場域、高雄亞灣智慧科技創新園區等重點場域,打造跨域合作的創新聚落。未來,將透過前瞻研發投資、人才培育與國際鏈結,加速新興產業與在地產業的融合,促進創新應用系統及服務落地,帶動南臺灣成為引領產業升級與國家競爭力的驅動引擎。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南臺灣產業這30年來積極蛻變,面對全球能源轉型、供應鏈重組與數位化浪潮下,南臺灣產業面臨挑戰,許多廠商也加快多元布局與高值化轉型,同時,淨零排放與數位轉型成為全球共識,AI、再生能源、循環材料及無人載具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產業必須在國際貿易壓力與永續需求間找到突破口,因此,工研院攜手國際大廠與在地夥伴,透過全球視野與技術交流,協助南臺灣產業鏈強化韌性,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新典範。 臺南市政府副祕書長殷世熙表示,臺南市政府經發局致力推動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助產業升級,派遣專家顧問團深入工廠產線進行數位化程度健檢,並導入如AI、物聯網等智慧化解決方案,協助廠商邁向智慧工廠,也厚植了整個大臺南地區的產業實力。 「SOUTH NEXT:大南方產業轉型國際論壇」上午場次由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以「2026 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為題開場,解析國際趨勢下南臺灣的競爭優勢與發展路徑。隨後,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全球公共部門事業部亞太暨日本區負責人Jaspal Johl、亞太暨日本區政府科技領域負責人符忠誠以「Powering Innovation with AI」分享AI如何驅動產業創新;日立製作所助理資深工程師福岡誠之則以「Hitachi's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Materials Development」揭示材料研發的未來願景;大南方新矽谷推動辦公室主任謝明得則在「策動南方」專題中,探討政策如何引領產業創新與區域共榮。 下午場次由工研院執行副總暨協理李宗銘以「啟動產業轉型 永續創新之鑰」為題開場,並接續由工研院專家們分享在循環材料、能源及碳管理、農工數位化的產業化應用案例,藉由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的成果,號召更多產業啟動升級轉型,邁向永續創新。 工研院今年舉辦「2025 ITRI Innovation Week 工研院創新週」,以「創新領航 驅動未來」 主題串聯南北新竹中興與臺南沙崙兩大院區,聚焦AI、半導體、智慧醫療、淨零永續、機器人、無人機、智權與新創等領域。ITRI創新週系列「SOUTH NEXT:大南方產業轉型國際論壇」聚焦南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與國際接軌,呼應創新週推動低碳永續與跨域創新的精神。論壇匯集國內外產官學研領袖,從AI百工百業、材料、能源、農工到智慧製造等多元面向,分享最新研發成果與應用案例,探索產業轉型的關鍵路徑與合作模式,加速南臺灣邁向高值化與永續發展。


[新聞]AIoT-ICM病蟲害管理APEC國際研討會 號召六APEC經濟體專家獻策 工研院科技助攻 打造農業新未來

十年內,餐桌常見的玉米可能再也吃不到?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氣候變遷最快在2030年將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生產,引發糧價波動與糧食危機!工研院於2023年成功申獲APEC基金補助,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及APEC PPSTI(Policy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PPSTI)小組支持下,今(15)日連續兩天舉辦「AIoT-ICM病蟲害管理APEC國際研討會」,邀請六個APEC經濟體共80位國內外學者專家,為糧食安全獻策,探討病蟲害管理與氣候變遷下的糧食挑戰,協助亞太地區發展永續農業。工研院也在展示融合AIoT病蟲害預警系統、智慧監測技術、作物綜合管理的農業解方;能高效分離與純化植物纖維的「一貫式機械取纖技術」,全面提升農業韌性與生產效率,開創多元高階領域應用永續商機。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表示,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報告指出,極端氣候導致溫度、雨量異常變化,嚴重影響全球農作物產量、品質與穩定性,病蟲害更直接讓農民心血毀於旦夕。有鑑於「氣候變遷」衝擊已迫在眉睫,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及APEC PPSTI支持下,工研院今年號召智利、韓國、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與泰國等經濟體,分享其在偏鄉地區實施的綠色永續作物蟲害解決方案,還有專家的產業洞察與新創策略。近年全球政府不僅積極開發耐高溫、乾旱的農作物品種,亦致力發展農業科技,確保穩定的糧食供給及永續經營,工研院也透過AIoT病蟲害預警系統、智慧監測技術、作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多元方案,提升農作物對環境改變的調適,協助農民栽培技術,為偏鄉農業提升韌性解方。 第一場次「APEC經濟體偏鄉/永續農業政策經驗分享」中,透過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官員,與菲律賓農業部、紐西蘭貿易發展中心代表,分享智慧病蟲害管理政策經驗,探討跨區域合作與智慧監測導入案例。第二場次「AIoT技術於偏鄉病蟲害預警與監測之應用」主題,與國內外學者專家,共商AioT科技導入病害監測、預警、田間環境監測等應用案例。第三場次「土壤健康與友善病蟲害防治技術」,邀請祕魯、關島大學學者、世界蔬菜中心代表,與國內部會專家,聚焦以ICM為核心的技術應用,透過導入防治技術,強化農民與農技人員在病蟲害防治上的實務能力與應變能量,提升偏鄉農業體系病蟲害防治韌性。 16日登場的第四場次「促進AIoT與ICM技術落地的商業模式與政策支持」,則匯聚澳洲昆士蘭州投資貿易處代表、日本NTT、馬來西亞農業科技廠商,與工研院、中華電信代表,討論如何結合政策與市場需求,落實偏鄉農業永續發展,推動永續商業模式發展。會中也展示臺灣創新AIoT病蟲害預警系統、土壤改良技術、生物製劑防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等跨域農工成果,透過技術與經驗交流,讓農業科技拓展到全球。 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持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包含低碳農業轉型、氣候智慧型生物技術、農業供應鏈數位化、智慧感測、等科技應用,協助亞太地區永續發展並有效降低糧食損耗與浪費。今年也展示「農業剩餘資材熱值循環利用」技術,透過導入節能快速型生物炭專家系統模組,建立連續式多功能生質燃料機新設備,已與當地農民合作,更將竹廢料顆粒取代汽油燃燒機供給熱源,取代原本90%以上能源,減少40%碳排放。「一貫式機械取纖技術」,從農業剩餘資材的纖維素植體中高效分離與純化植物纖維,自動化的特色顯著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人力成本,開創未來應用於汽車、航太、生醫、建築等高階供應鏈潛力。 大會也透過場域參訪,讓貴賓實際了解技術應用與落地成果,包括臺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亞蔬共保存全球155個國家、超過6.5萬個種原、330個蔬菜物種種子,每年無償提供給各國官方或民間單位研發新品種蔬菜、支持全球農業育種、種原交換研究,在維持農業多樣性下,提升地球公民健康生活及韌性。而掌管雲嘉南地區的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無論是農作物栽種面積、生產量及外銷量均居全國之冠,已導入溫室小番茄AIoT檢測預警系統、生物防治與抗病嫁接系統,盼築起韌性農業的防護網,開創農業永續新未來。


[新聞]工研院創新週重磅登場 從智權到新創聚焦產業落實動能

面對全球競爭加劇與產業轉型加速的時代,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強化我國創新能量與產業落實動能,工研院今年首次舉辦「2025 ITRI Innovation week 工研院創新週」,以「創新領航 驅動未來」 主題串聯新竹中興與臺南沙崙南北兩大院區,從9月15日開始連續5天,每天都有重量級論壇與活動,聚焦AI、半導體、智慧醫療、淨零永續、機器人、無人機、智權與新創等領域。集結逾50位國內外頂尖講者,包括亞馬遜、日立等國際大廠,讓前瞻技術、國際趨勢與產業機會在一週內全面交會、加速落實。 在「2025 ITRI Innovation week 工研院創新週」活動中,「智權新創」系列是探討智慧財產與新創議題的關鍵場次。其聚焦世局變動中的智慧財產權發展與戰略、創新創業與全齡科技商機與布局,呼應創新週「從技術到市場」的核心精神。從國際智權發展趨勢與跨國企業智權經營戰略的實戰心法出發,分享如何運用智權策略與商轉機制,結合高齡/全齡需求與跨域合作,協助企業加速創新落實、擴大市場競爭力。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法務長兼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表示,當前產業環境變化快速,智慧財產已成為企業鞏固技術主導性與國家強化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企業若能有效規劃智權策略,將能在產品開發、市場擴張與國際合作中取得更多主動權。工研院長期投入智權應用實務,並建構我國無形資產經濟,在經濟部支持下,與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國內銀行共同推動無形資產融資,協助新創企業透過專利、技術與智財資產取得資金支持,持續透過跨領域合作與整合,引導更多創新團隊建立智慧財產驅動的成長思維。 9月15日首場「世局變動中的智慧財產權發展與戰略」主題,將邀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分享全球智慧財產發展的最新觀察,從政策與國際規範角度為產業界提供趨勢判讀。台積電副法務長暨首席智權律師陳碧莉則從企業實務出發,解析跨國企業在專利布局與智權管理上的策略心法。座談以「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資產的價值」為題,將分別從智慧財產多元運用的觀察及建議、LOT聯盟之智慧財產合作提升全球韌性、以及以融資帶動投資擴大無形資產貨幣化等角度分享經驗,並進一步與現場嘉賓探討如何帶動臺灣無形資產經濟。 9月16日舉辦的「創新創業」主題,將邀請工研院 AI 策略長余孝先分享其對創新創業文化的觀察。工研院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AC)召集人暨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董事瞿志豪則解析優秀新創團隊應具備的關鍵特質。並邀請工研院創業競賽的得獎團隊,分享其從參與競賽到市場創業的蛻變之路,讓參與者了解工研院運用「文化塑造」、「輔導育成」、「新創引資」、「投後管理」等機制,以豐富的專利組合和技術讓新創團隊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幅縮短從零到一的研發與技術產業化時間。 9月17日「全齡科技商機與布局」主題,將邀請健康樂活聯盟副秘書長暨工研院企劃與研發處副處長胡紀平分享全齡科技的商機與新創契機,從邁向 2035 極高齡社會的趨勢出發,結合歐美日訪談經驗與臺灣健康照護政策,解析生活處方箋、在宅數位治療、醫護訓練及健康數位雙生等重要發展議題,並介紹健康樂活聯盟推動產研結合的案例與公私協力的健康生態系構想。禾榮科技董事長許金榮則介紹結合國內學界、工研院、業界和醫界,合作開發出來的硼中子捕獲癌療法。工研院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智權總監曾柏凱從專利技術的角度剖析全齡科技的研發脈絡與專利布局,涵蓋預防醫學、運動科技、智慧照護等領域,並分享工研院在此方面的研發成果。 9月18日到9月19日移師臺南,聚焦南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與國際接軌,以及智慧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的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其中9月19日將會有工研院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組長邱明峻進行無人機國內外智權分析,為臺灣無人機產業的創新應用提供前瞻視野。工研院「2025 ITRI Innovation week 工研創新週」將與產官學界共同探索最新科技趨勢與應用,期待能凝聚各界力量,推動臺灣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持續發揮影響力,誠摯歡迎各界蒞臨參與。報名網址:<a title="另開視窗連結至報名網站" href="https://itriinnovationweek.com/" target="_blank">https://itriinnovationweek.com/</a>。


[新聞]授粉、除草、投餵 AI一手包 工研院科技牧場驚豔智慧農漁週

在氣候變遷與農業轉型雙重挑戰下,科技成為農牧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推手,工研院在農業部與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下,今(3)日在「臺灣智慧農漁週」智慧農業館,展出多項結合AI科技自動化與低碳循環的牧場法寶,包括:媲美「迴轉壽司車」的自動餵食機,讓牛牛頭好壯壯;可以幫漁民精準投餵、不浪費食物的「AI精準投餵系統」;晉升為牧場最佳「鏟屎官」的「推糞機器⼈」。讓新科技協助農林漁牧業打造永續的智慧牧場,未來更可望輸出國際市場,為全球農漁業創新注入新動能。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表示,AI科技無所不在,許多行業都透過AI科技的協助,提升產業效率與產品良率,更能節省人力成本、有效節能減碳,成功助攻產業轉型升級。臺灣在智慧電動化的機構設計、馬達、通訊模組與AI晶片演算法等領域,具備世界級競爭力;工研院瞄準國內中小型規模的酪農畜牧業者,攜手國內感測器、控制器、車體設計業者與系統整合商,共同開發自動化、平價與彈性客製化的模組設備,「如同農業版的特斯拉選配」,達到效益最佳化。今年在農業部指導與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工研院展示多項創新科技,提供從智慧餵食、智慧巡檢、到減碳循環再利用的前瞻解決方案,希望讓臺灣特有的牧場飼育生態系,成為全球的示範基地,進而開拓市場新契機。 在智慧餵食部分,面對勞力短缺與超高齡趨勢,要兼顧農產品的品質與效率,勢必要導入AI科技與自動化技術,實現資源最優化與低碳目標。根據2022年資料,臺灣共有562戶酪農,飼養乳牛總數約23.4萬頭,85%以上為小型牧場,整體從業人力僅約2,810人,每人每天要照顧25到45頭牛,加上超高齡社會與人力斷層,對智慧科技需求日益迫切。工研院比照家中毛小孩擁有的自動餵食機,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合作研發堪比「迴轉壽司車」的智慧乳牛餵飼車,可以自動推料、投餵、充電、通訊全都包!還可以AI科技感知場域環境,自主導航精準送餐,乳牛在定時少量進食下,不但提升三成泌乳量,碳排放量也減少五成,讓農牧業更智慧、飼育環境更友善! 精準飼料管理則是智慧養殖控管成本的另一項重點,甚至直接影響漁群健康,不精準的投餵不僅容易浪費,也會導致水質惡化,影響魚群成長甚至產生低溶氧死亡風險。工研院研發養殖漁「AI投餵系統」,透過水下振動及水面影像融合分析,判斷魚群攝食狀態,自動調整投餌量,避免過量餵食造成飼料剩餘。同步開發光學式「長效溶氧感測器」,可精準掌握水中溶氧變化,即時的線上水質監測,可在水質惡化的瞬間,讓漁民第一時間進行增氧搶救等動作,避免一次低氧危害事件導致漁貨大量損失風險。長效使用天數優於市售國外感測器五倍以上,更可結合投餵及水質AI監控系統,讓養殖管理更節能、更精準。臺灣精緻農業往往都在溫室中栽種,需要耗費非常多人力與時間進行照顧,工研院研發空氣擾動授粉機器人,於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進行場域合作驗證,結合影像辨識、導航與滑軌控制,運⽤邊緣運算技術可精準即時辨識需要授粉的農作物,讓農作物在最適當的時間點「瓜熟蒂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智慧巡檢部分,根據2023年統計資料,臺灣有三千多間肉雞飼養場,集中在臺中以南,而部分業者選擇飼養時間較長、飼養密度較低的平飼放養方式,以提升肉質。但現在需以人力巡檢方式,每⽇頻繁進出⾼溫雞舍,可能會帶入汙染源或打擾雞隻,「雞舍管理巡檢機器人」整合⾃動排程、RGB-IR視覺與導航模組,搭配超遠端VR圖控模組,視覺辨識模組賦予機器人看見與偵測的能力,能即時掌握雞群狀態,有效降低人員頻繁進出雞舍所帶來的風險。而整體系統則如同禽類的保姆,每天可進行無死⾓巡檢,省⼯省⼒,更可跨縣市通訊調整路線,不在養雞場、一樣可以掌握!現階段雞舍管理巡檢機器人正在農業部畜產試驗所進行場域驗證,未來將陸續拓展至各民間場域實際應用。 在減碳節能部分,傳統乳牛場清潔糞便主要利用人工或自動刮糞機、水柱沖洗,臺灣雖已有牧場導入自動清糞設備,然進口系統價格高昂、維修不易,且需配合設備改良畜舍,增加落地應用困難度;也常因清洗後地面濕滑,易讓乳牛打滑受傷。工研院攜手國內廠商及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開發符合在地需求、成本又較國外商品低近五成的推糞機器⼈,結合電動化、智能協作及精準管理,無須改建牛舍、也不用複雜維護,還搭載智慧導航、自主避障、自動卸汙與充電等功能,即使在狹小通道、濕滑地面與牛群環伺下,依然能完成任務,成為不怕累、不怕苦的最佳牧場鏟屎官。專為臺灣小農打造的「蔬菜管理除草機器人」,可依作物需求更換不同的功能模組,以AI技術提⾼雜草與作物的辨識準確率,像糾察隊一樣辨識雜草並準確除草,打造利於作物⽣長環境,提升產量與品質;未來還將建立臺灣雜草特化資料庫,嘉惠更多農民。⼯研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合作開發「養殖池排汙專家系統」,收集底泥沉積、溶氧、pH值(氫離子濃度指數)等參數,即時監測水質並自動啟動清汙,縮短傳統人力曬池與清池時間,提升產能。 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即日起至5日蒞臨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攤位編號J118)體驗參觀,掌握最夯創新科技。


[新聞]電力職缺需求倍增 工研院攜手跨域產業 孕育下世代綠領菁英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綠領人才扮演產業關鍵基石,根據環境部統計,近8年相關人才需求成長3.29倍,平均每月有近2.2萬人職缺,企業求才若渴。工研院今(3日)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頒獎典禮暨產業職涯講座」,邀請華城電機、達德能源、太平洋電線電纜、亞力電機等重要企業參與,除頒發獎學金給優秀學子,同時邀請海龍離岸風電與台灣汽電共生的年輕綠領人才,向學子分享電力產業的發展前景及所需特質,期盼激發更多青年投身電力領域,推動臺灣永續能源轉型。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指出,極端氣候影響全球,近期臺灣也因颱風導致電力系統受損,想要降低停電事故並確保供電穩定,須強化電網韌性,並導入「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IRP)制度,納入電力供需兩端資源,透過科學化的分析,建立最佳電力使用組合。除了技術與制度的演進,人才亦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隨著新興能源與電力商機蓬勃成長,許多非傳統電力企業也積極投入電力市場,相關人才供不應求。特別是具備跨域專長的T型人才更加搶手。所謂T型人才除具備電力專業知識外,還需兼具資通訊等橫向跨域能力,方能因應瞬息萬變的職場需求。 因應電力人才需求,工研院早在2019年就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攜手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透過專業課程、獎學金培育本土綠領人才,目前已有389人次獲獎,而本次獲獎的31名學生,來自北中南各地大學,皆有望成為未來電力領域的重要菁英,此外,工研院也與臺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合作推動跨域電力學程。針對已在職場的優秀人才,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也設置「劉書勝紀念獎」鼓勵他們持續在電力領域發揮所長,成為產業中流砥柱。 華城電機總經理許逸德表示,隨著新能源、以及新電力系統的技術演進,產業對於跨域人才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不僅需要傳統電機與電力工程背景,更需要結合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等複合專業能力,但相對待遇部分一點都不輸其他熱門行業。以華城來說,2010年就已成立華城企業大學,提供同仁全方位進修課程,近年更進一步與工研院合作,結合產學界專業講師授課,強化員工們跨域能力,進而提升企業的產業競爭力。樂見工研院以領頭羊之姿,號召產學研們一起攜手為國孕才,所有得獎的學子們表現都十分優秀,期盼未來畢業後能持續在電力領域打拼。 「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旨在培育電網與電力領域人才,由工研院、台達電子、台塑工業、台灣汽電共生、台綜院、太平洋電線電纜、安瑟樂威、亞力電機、康舒科技、海龍離岸風電計畫、華城電機、健格科技、達德能源等單位所組成。本次頒發「優秀專題提案獎」、「傑出專題成果獎」、「優秀學生獎學金」,總計31名學生獲獎。如獲得「優秀專題提案獎」的大同大學電機系孫宗坤,未來投入職場後盼能參與智慧電網、儲能系統等開發;獲得「傑出專題成果獎」的勤益科技大學電機系盧詠聖,在學期間積極參與IEEE國際級會議;期盼未來在職場具備更好的競爭力;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的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姜弘恩,參與多項產學合作計畫,更曾獲台電邀請進行專題演講,他希望畢業後能為國內電網的升級做出貢獻。 此外,本次論壇也特別邀請海龍離岸風電資深公共關係經理許雅筑、台灣汽電共生事業開發部經理何信毅,分別以「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以海龍離岸風電計畫為例」、「電力產業職場面面觀-以電廠開發為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分享電力產業商機與前景。 針對全球淨零排放趨勢與電力產業發展需求,工研院已擘劃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也將電力議題納入「永續環境」領域中,期能攜手產官學研的力量,突破產業框架,發揮臺灣的淨零永續的價值,發展相對應的先進技術,搶先布局未來所需的競爭力。


[新聞]工研院與日本製造巨擘川崎重工強強聯手 共創機器人、無人機與綠色永續新局

面對全球低碳與智慧化浪潮,工研院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未來,工研院將在社會型機器人、無人機以及綠色永續技術等領域,協助川崎重工深化研發;同時結合川崎重工在造船、航空與鐵路等產業的既有優勢,雙方將共同推進從研發到市場落地的完整合作布局。 工研院執行副總暨副院長胡竹生表示,工研院長期深耕智慧製造、智慧運輸及綠色能源,累積豐富的創新研發能量與國際合作經驗。未來將協助川崎重工在臺灣進行市場調查與產業布局規劃,聚焦智慧機器人、無人機及綠色永續技術,共同創建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生態系,推進技術落地與產業化,期望透過跨國科研合作,為臺日產業創造新價值。 日本川崎重工副社長中谷浩表示,工研院是全球知名、引領臺灣產業技術發展的核心機構,並在新創扶植與國際技術合作累積深厚成果。川崎重工集團的願景與工研院的「2035 技術策略與藍圖」理念相近,雙方能在共同價值的驅動下展開策略性布局。川崎重工深耕臺灣多年,在鐵路、能源及半導體製造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而此次合作將結合雙方的技術優勢與研發能量,邁向創造新價值與實現永續社會的共同願景。 工研院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擘劃「2035 技術策略與藍圖」,持續推動「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四大領域的創新技術研發,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展望未來,臺日雙方將深化技術合作與連結,攜手拓展國際市場版圖。


[新聞]原來AI這麼酷! 工研院公益兒童科技體驗營花蓮開跑 七大科技闖關遊戲讓孩童玩中體驗AI科技

「原來AI這麼酷!」工研院攜手慈濟基金會今(26)日在花蓮舉辦「公益兒童科技體驗營」,帶著孩子搭乘「AI奇幻列車」,進行AI科技的奇幻冒險。工研院長期推動科技教育落地在偏鄉,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科技闖關遊戲,讓花蓮孩童體驗永續與AI科技應用在生活中的創意。學童在體驗營中,透過AI音頻非破壞式檢測技術來「聽聲辨蛋」,做品質的最佳守門員,勇闖「AI棒球樂園」,體驗用AI輔助讓揮棒力道與擊球角度更精準。希望在花東發揮跨域共創的影響力,讓科技教育的種子茁壯為科技研發的力量。 工研院副總暨永續長兼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何大安表示,工研院長期關懷弱勢、偏鄉學童的科普教育,將創新科技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教材,以樂趣啟發孩童潛力,擴大他們的生活體驗,對未來產生正效益。「公益兒童科技體驗營」已連續舉辦14年,近年來AI科技突飛猛進,科技的力量就是知識的力量,今年再次攜手慈濟基金會,集結工研院院友與志工,將工研院研發的AI應用在百工百業的成果,轉化為易理解、生活化的科普知識,透過互動式學習與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認識AI科技,進而拓展視野,把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成為孩童未來探索世界的動力。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表示,慈濟長年關注教育推廣,這次更希望幫助花東地區孩子拓展視野,勇敢做夢。今年特別規劃七大科技關卡,讓孩子們邊玩邊學。也期盼透過科技與公益的結合,讓孩子親手操作、用眼睛觀察、用心感受,不再只是課堂知識,而是一場「真實體驗」。 今年活動共有七個關卡,工研院主管同仁們化身「關主」,在不同領域的關卡前,用心將艱澀的科技知識,變成孩子們玩得懂、用得上的「科技魔法」。例如「香氣魔法工坊:天然植萃調香師養成記」關卡,讓學童認識植物香氣如何從原料中提取與保存,體驗天然植萃製作過程,了解不同香型與氣味應用。「神奇水泥研究所:低碳建築大冒險」關卡,透過介紹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技術,讓孩子了解為什麼「水泥也可以很聰明又環保」。「咚咚聲的秘密:AI來聽蛋破沒?」關卡,透過AI音頻非破壞式檢測技術,用AI來「聽聲辨蛋」,認識非破壞式檢測技術如何幫忙檢查商品品質。 此外,「手語也會說話:AI翻譯小幫手」,AI手語翻譯,體驗AI鏡頭如何即時翻譯手語,讓彼此更好溝通。認識無聲世界的語言,學習尊重與多元文化。「AI棒球樂園:擊出你的數據全壘打!」則以AIoT棒球打擊服務系統,體驗AI棒球打擊練習,透過感測數據判斷揮棒力道與擊球角度,即時觀看個人打擊數據與球速分析。「表情高手!AI來看你開心沒?」透過臉部情緒與手勢辨識,了解AI怎麼學會「看臉色」。「打造自己的AI水族箱:我視AI魚缸」,孩童不但可以眼睛看到哪隻魚類,畫面就出現魚類的品種與說明,更可設計AI監測系統,幫忙照顧水中魚寶寶,打造會思考的智能小生態。志工講師們看著孩子們投入的模樣與歡笑聲,也覺得很有成就感,笑說「這就是志工最好的回報!」


[新聞]工研院攜手三菱電機與台灣菸酒 啟動亞洲首例酒廠碳循環實證

啤酒誘人泡沫背後,藏著碳循環的創新契機!工研院攜手三菱電機與臺灣菸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啟動亞洲首座「酒廠碳捕捉先導試驗廠」,帶領傳統釀造業邁向永續、淨零之路;未來成功導入減碳科技後,可回收啤酒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再回到製程中應用,實現碳循環再利用的目標。三方於8月底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將展開先導系統規劃與建置,預計2026年於臺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啟動實證運轉,讓臺灣自主研發的碳捕捉技術落地實踐,開創新一波「碳經濟」產業革命。 此次合作由工研院提供核心的固態胺碳捕捉技術,三菱電機負責流程控制優化,臺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則提供酒廠內天然氣鍋爐排氣及場地做為捕碳驗證場域,三方將共同合作於場域中驗證高效率碳捕捉與純化系統,並評估其在酒類製程相關環節中資源再利用的可行性,期望打造可複製、可循環的碳管理解方。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表示,面對全球氣候挑戰與碳費壓力,碳不應再只是排放負擔,而是可再循環利用資源。本次臺日技術合作不只是驗證科研成果,更是實踐在地場域應用關鍵一步,未來將有助於國內企業建立具經濟效益的減碳轉型路徑,也是臺灣碳捕捉技術真正走入一般企業應用重要時刻。 三菱電機先端技術總合研究所副所長橋本博幸指出,這項合作是三菱電機與工研院落實邁向綠色社會重要里程碑。2025年6月,工研院開發碳捕捉測試系統已在兵庫縣尼崎市的先端技術總合研究所場域開始運作,這次的協議將進一步擴大在臺酒公司竹南啤酒廠進行二氧化碳回收與純化技術的現場實證,預期可加速三菱在二氧化碳回收至利用的研究腳步,作為實踐能源與減碳管理一站式整合解決方案的關鍵一環。 臺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廠長楊繼忠說明,竹南廠已透過導入綠能、汰換設備與節能等措施投入減碳,並長期回收醱酵製程產生的二氧化碳,純化後作為食品級二氧化碳使用,此次希望透過固態胺碳捕捉先導系統導入,驗證廠內天然氣鍋爐碳排也可以同樣回收、純化及應用,若未來驗證成果穩定,將可逐步擴大碳資源回收應用,提升整體製程的碳效率與能源使用彈性,並助力集團旗下各工廠推進低碳轉型。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萬皓鵬副所長說明,這項技術核心是一種「收放自如」的專利固態胺材料,可從工業製程排氣中有效抓住二氧化碳,再用大約攝氏80度的低溫讓材料「吐」出二氧化碳進行回收。就像一塊會呼吸的海綿,省能、高效率又可反覆使用,模組化的設計占地小,更可依照需求擴充,很適合應用於像啤酒廠這類產業,期望落實「就地回收利用」的中小型工廠。在實證成功後,可望推廣到更多製造業與電子業,讓我國碳管理拼圖更臻完整。 此次三方合作將呼應工研院2035技術策略藍圖中「永續環境」的目標,持續以創新科技落實氣候行動與資源循環,協助我國產業在全球淨零趨勢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雙贏的願景。


65筆,共7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