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聞]全球知名創新論壇HLF高峰會 首次移師新竹工研院 國際十大創新生態系代表齊聚臺灣 驅動韌性未來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斷裂及人口老化挑戰下,「韌性社會」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今年國際十大創新生態系代表首次齊聚臺灣,參與全球創新盛會「High Level Forum (HLF) 高峰會」。HLF創辦於「法國矽谷」格勒諾布爾,擁有12年歷史。今年在國科會與經濟部的大力支持下,工研院取得主辦權,首次將活動移師臺灣矽谷—新竹,並以「創新生態系:驅動未來韌性社會」為主題。包含來自法、美、加、芬、以、日、泰、德、瑞典和臺灣的全球十大創新生態系產學研精英,聚焦「韌性供應鏈」、「社會效益」與「人才培育」三大議題,深入探討如何建構韌性社會。主題演講更邀請到歐盟《晶片法案》推動者 Patrick Bressler 親臨現場,其演講凸顯臺灣在全球科技戰略中的關鍵地位。工研院期待以更開放的姿態,攜手HLF全球創新生態系夥伴,共同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打造永續韌性的美好未來。 HLF共同主席、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指出,今年的高峰會主題「創新生態系:驅動未來韌性社會」,旨在積極回應當前全球面臨的地緣政治變化、供應鏈斷鏈及人口老化等挑戰。藉此凝聚全球創新夥伴的力量,共同強化社會韌性並有效降低風險。過去臺灣以全球知名的半導體產業為基石,而近年來更積極拓展創新領域,構建更加廣泛的產業版圖。展望未來,臺灣將持續扮演全球韌性增長的催化劑,並透過工研院與國際研發機構的長期合作,推動創新科技解決方案,強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同時為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 HLF主席Julie Galland表示,HLF作為全球創新生態系的重要平台,推動各界在科技、產業與政策層面進行深度探討,並提供一個分享創新經驗與實踐的交流平台,幫助社群成員共同探索解決全球挑戰議題的可行方案。今年高峰會主題強調,藉由創新生態系驅動的發展與全球合作,提升面對未來挑戰的適應力。臺灣在此次高峰會充分展現創新生態系的創新量能與發展歷程,以世界關鍵半導體供應鏈為與會者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未來,HLF將持續擴展其平台國際影響力,鏈結更多國際資源與成員,推動跨國界的創新合作,致力於構建一個韌性與永續的未來。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很榮幸承辦今年的HLF高峰會,並於「臺灣矽谷」新竹迎接來自超過20國的創新菁英,此次活動是HLF創立12年來首度移師臺灣,其鏈結全球69個主要創新生態系及科學園區,成員涵蓋產官學研各界,影響力撼動全球創新界。工研院期望藉此國際創新盛會,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加速推動臺灣在全球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及區域鏈結的合作機會。近年來,工研院積極深化與全球創新夥伴的關係,例如在法國CEA的場域進行「易拆解太陽能模組」的應用環境測試,以應對極端氣候挑戰;同時也計畫與德國Fraunhofer合作,探索AI人工智慧、先進製程、矽光子等新興領域,推動淨零碳排目標,致力全球減碳。未來,工研院將繼續扮演國際可信賴夥伴角色,促進跨國合作與創新發展,攜手共創永續未來。 國科會副主委蘇振綱表示,臺灣正致力於跨領域整合,以發展創新應用系統,滿足產業數位轉型與全民需求,從而實現「臺灣創造」的更高價值。本次高階論壇聚焦於「創新生態系統:驅動韌性社會」,並選址於新竹與臺南,分別展現科學園區生態系與半導體產業聚落的發展實力,彰顯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期能臺灣透過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發展、全球合作,共建更具韌性與創新的未來社會,實現「一顆晶片驅動全世界」的願景。 經濟部技術司司長邱求慧表示,此次臺灣舉辦HLF高峰會成為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創新布局的新起點。臺灣憑藉全球半導體市場60%的占有率及完善的產業生態系,展現強大研發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尤其AI技術將是驅動未來產業升級的核心,目前臺灣AI伺服器出貨量占全球90%,吸引Nvidia與AMD等國際科技巨頭設立研發中心,未來將深化智慧製造、醫療健康、自駕車等應用領域的創新突破。期待攜手全球創新夥伴,鏈結技術,共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價值鏈,應對全球挑戰並創造永續的經濟發展。 今日論壇聚焦臺灣半導體與人工智慧(AI)韌性議題,引發熱烈討論。主題演講中邀請來自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德國Fraunhofer 及法國知名研究機構CEA 等多位專家參與。包含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分享臺灣半導體優勢,默克集團臺灣董事長李俊隆強調跨國技術合作的貢獻,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探討科技對社會韌性的支持。論壇中其他國際專家們亦深入探討科技趨勢,包含《Economic Times》專欄作家 Amit Kapoor 分析全球創新科技效益,並由美國創業推手 Harvin Moore 分享休士頓科技生態系十倍增長的經驗,鼓舞臺灣的創新發展。 工研院推出「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與韌性社會,推動智慧技術及跨領域應用,連結國際產學研資源,以提升臺灣競爭力。藉由HLF平台,工研院將深化國際合作,探索創新技術與應變機制,持續推動臺灣科技走向國際,為全球永續發展與人類福祉貢獻力量。


[新聞]廢棄鳳梨葉搖身變萌貓紙盒 工研院攜旺萊山獲德IF設計獎

工研院長期輔導伴手禮廠商旺萊山推動鳳梨全果循環,將廢棄鳳梨葉回收混漿後,製成可愛貓咪造型的環保包裝紙盒,兼具存錢筒、擺飾功能,不僅為鳳梨產品提高附加價值,也減少處理廢棄鳳梨葉所衍生的碳排放問題,創新設計理念更獲得2024德國IF設計獎,藉由設計軟實力,讓邁向食農永續生產的臺灣鳳梨再次在國際發光。 鳳梨是臺灣人愛吃的水果之一,更是臺灣外銷的重要經濟作物,也因此每年產生高達80萬噸的廢棄鳳梨葉,早期這些莖葉經常被直接埋入土壤中自然分解,或作為堆肥,但在現行法規對就地焚化的限制下,常常成為農民頭痛的問題。 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組長陳柏戎表示,鳳梨葉富含高纖維量,運用鳳梨葉刷菁與回收紙造共同混漿,就能製造成分50%鳳梨葉及50%回收再生紙的環保紙盒,工研院響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鳳梨全果循環,建⽴淨零永續社會與產業發展共榮的⽣態體系,此次串聯旺萊山、點睛設計總監韓世國打造「旺萊貓」鳳梨葉紙塑盒,除了榮獲德國IF設計獎,也在2024台灣設計展中,成為食農教育的最佳案例之一。 陳柏戎指出,工研院積極輔導產業轉型升級,也致力投入公益活動,日前在2024台灣設計展中設計的食農永續體驗活動,聚焦校園中最常討論的「剩食」議題,搭配使用鳳梨⽪製成酵素⼿⼯皂等DIY活動,啟發孩童對世界的責任⼼與關懷,讓永續循環理念從小扎根。 工研院持續推動創新農工科技,強化產業策略布局,並在南臺灣積極推廣公益教育。自2020年起,已連續五年舉辦了60場公益活動,吸引近六千人參與,觸及的觀展人數更達110萬人次。工研院將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理念,將研究成果應用於社會公益,推動地方創生與環境教育,攜手各界共同增進社會福祉。


[新聞]瞄準深度節能市場 工研院攜手東元、聲寶助攻國產空調產業再升級

隨著AI產業興起與極端氣候影響,臺灣企業與住宅空調用電需求節節高升。為因應此趨勢,在經濟部能源署的支持下,工研院成功研發出高效輕量低成本的空調關鍵零組件,聚焦EC風機以及鋁製微流道熱交換器,並與東元電機及聲寶集團兩大本土空調品牌合作,除了驅動EC風機的馬達節能至少40%外,導入之後可推升空調系統能效5~11%,助攻設備能效達一級以上。工研院並於今(7)日舉辦「助力深度節能—國產空調系統能效提升成果發表暨技術交流會」,展示這一由經濟部能源署支持的科技計畫成果,並分享技術經驗與產業應用。 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漢英表示,臺灣用電量的快速增長以及政府積極推動深度節能計畫,空調設備因其高耗能特性,成為最直接且關鍵的節能領域之一。政府的節能政策不僅是為了降低碳排放,更是為了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此次工研院將科研技術結合產業鏈的合作不僅提升了空調設備的能效,也有效降低了製造成本,讓節能產品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該技術除了在住商空調市場中發揮節能效益,更可擴大應用於資料中心等高耗能場域。此次在能源署科研經費支持下,工研院共布局六案十件專利,這些專利技術不僅提升了設備的能源效率,更促進了本土供應鏈的整合與升級。工研院透過技轉上游廠商EC馬達、驅動控制和扇葉、鋁製微流道熱交換器等關鍵零組件技術,整合供應鏈並促成下游系統廠商導入,成功推動了國產空調技術的商品化。這些技術更已順利通過商規認證,預計114年將正式導入於東元的1級能效氣冷式冰水機及聲寶的窗型空調系統商品,未來將帶動每年六億元市場值,預期一年最高可降低全國總用電兩千萬度。 東元電機空調暨智慧生活事業群總經理彭継曾表示,東元與工研院的攜手合作,運用先進的EC馬達技術,使東元的商用空調設備節電效果達到5~11%,不僅傲視國產市場,更提升了海外競爭力。彭継曾總經理並且指出,東元將響應政府推動的深度節能政策,針對中小企業及ESCO(能源技術服務公司)提供更全面的節能解決方案,讓節能成為未來最好的能源。 聲寶集團總經理許經朝則強調,聲寶一向致力於提升產品的能源效率,此次透過工研院的技術支持,聲寶成功將鋁製微流道熱交換器應用於窗型空調設備中,提升了產品的節能成效。空調設備的能效提升對於減少臺灣整體用電量具有關鍵影響,只要能夠有效地節能,碳排放量就會顯著降低。聲寶將繼續推動更多節能技術的商品化,並積極回應政府的節能政策,隨著工研院技術的持續創新,臺灣的空調產業將在國際市場上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瑞智公司副董事長楊正民表示,壓縮機技術的創新,是提升空調系統能效的關鍵所在,瑞智在此計畫中研發的高效率、低能耗壓縮機配合上工研院的EC風機、鋁製微流道熱交換器和電機驅控等技術支持,使窗型空調系統超越一級能效標準,有望為空調市場帶來更多元的節能商品。 針對綠能科技發展,工研院也已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於永續環境領域,推動跨業整合,形成具全球競爭力的綠能產業生態系,創造環境永續的未來。


[新聞]農業生產為主、創電為輔 工研院攜手聚賢研發 開拓農業伴生創電新模式

因應極端氣候,全球以訂定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工研院攜手廠務系統整合服務商聚賢研發,於臺南沙崙綠能示範場域,以臺灣亞熱帶高溫氣候為基礎,依據不同階段進程共同打造太陽能模組溫室,並以啤酒花為載體進行場域驗證。藉由試驗場域模擬極端氣候下,作物在新型態溫室內的創新栽培與應用。例如以二氧化碳作為催化生長的科學驗證、智慧電網控制系統的運用,以及以低碳運作達成自供電溫室管理的系統,期望透過研究與驗證,找出農場自行供電的可行性,探索並打造出全新綠電經濟模式。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為了因應全球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挑戰,企業應用低碳或綠色能源,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成為重要的趨勢。以德國為例,啤酒花農場與太陽能業者合作,運用光電板為需要涼爽生長環境的啤酒花遮陽,同時啤酒花亦可依靠光電板支架攀藤生長,形成了新型態的農電共生模式,發電量可以同時供應農場及附近住戶的用電。團隊參考了國外成功經驗,與聚賢研發打造農業伴生創電沙盒驗證場域,第一階段以溫室進行啤酒花的生產試驗,進行生產為主、創電為輔的商業模式可行性評估。 李士畦進一步表示,以高經濟作物搭配育苗碳匯計算方法的驗證過程。擁有科學化數據是支持農業綠色生產量化效益的最好展現方式,可以提供農民未來在選擇作物、溫室管理系統方面,擁有實質的科學數據來協助應用判斷。沙盒驗證場域在下階段將導入鈣鈦礦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透過其高效率、低成本特性來優化自供電溫室、農場的商業模式,除了提升科技農業競爭力,也盼成為農業淨零轉型的範本。 工研院攜手聚賢研發打造的農業伴生創電模式與沙盒驗證場域,期待能為臺灣農業生產提供不同的創新思路與解方,進一步為實現綠能創電並強化農業應對氣候變遷的韌性奠定基礎。同時,工研院擘畫之「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研發方向。於永續環境領域,也將持續推動農工跨域並整合低碳生產技術,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科技農業跨領域產業生態系,協助國家實現環境友善與韌性生產的永續農業發展目標。


[新聞]工研院聚焦能源管理 以AI助攻臺灣綠能科技革命

隨著AI產業快速發展,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長,也讓臺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用電挑戰,更需要靈活高效能源管理。在經濟部能源署的支持下,2024 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盛大開幕,今年將聚焦綠能技術與能源管理的AI應用。例如工研院推出的「聚合多元資源虛擬電廠驗證平台」及「敏捷部署需量反應能源管理系統」,展示了如何運用AI技術提升能源效率、穩定電力供應,成為此次展會的焦點之一。 經濟部能源署主任秘書翁素真表示,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二次能源轉型,著力推行智慧共享的綠能戰略,除了持續開發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外,包括從供給面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海洋能等再生能源多元化發展,更要從需求面強化深度節能。為了因應再生能源高滲透率的未來,如何以創新AI科技能源管理,對穩定供電至關重要。今年永續發展館結合了跨部會與工研院等法人成果,以「數位轉型」、「綠能潔淨」及「循環永續」 三大主軸,能源署現場也展示逾30項具商品化潛力之科技研發成果,展現科技如何協助產業在面對淨零挑戰時,能夠化危機為轉機,搶攻新興綠能商機。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表示,工研院長期致力於綠能科技的研究與應用,尤其是智慧能源管理與高效儲能解決方案的開發,為臺灣的能源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工研院的「聚合多元資源虛擬電廠驗證平台」能利用網路通訊技術,將分散在各地的資源,包括太陽光電、備援電力、可調控負載以及儲能系統,進行有效整合。通過智慧預測與排程,實現能源的即時調配,為臺灣的電網輔助服務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此外甫榮獲今年全球百大創新研發獎的「敏捷部署需量反應能源管理系統」更是展現了AI技術在能源管理中的創新應用,能夠精準調節食品零售業的高能耗設備,如空調與冷櫃,實現節能效果外更可支援需量反應服務。 今年永續發展館展現了臺灣在能源管理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也凸顯了AI技術在能源效率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綠能科技發展,工研院也已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於永續環境領域,推動跨業整合,形成具全球競爭力的綠能產業生態系,創造環境永續的未來。


[新聞]經濟部串聯九國在臺探討智慧漁業科技 APEC國際研討會共商創新政策引領亞太藍色經濟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環境保護的關注下,如何透過創新智慧科技及政策,同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並促進海洋產業發展,成為推動藍色經濟的重要關鍵。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及APEC 創新政策夥伴會議PPSTI(Policy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PPSTI)小組補助下,今(16)日起一連兩日舉辦APEC 精準漁業智慧科技應用國際研討會(APEC Forum on Building Precision Fishery Model Cases in the APEC Region with Smart Technology),邀請來自美國、日本、秘魯、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我國等九個經濟體專家、貴賓與會交流分享智慧漁業科技應用,希望促進APEC 經濟體間智慧漁業科技應用與創新交流,建立交流管道促進合作機會。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表示,感謝APEC PPSTI工作小組以及各個經濟體的支持,今日才能齊聚臺北舉辦「APEC 精準漁業智慧科技應用」國際研討會進行交流。智慧科技導入各產業已是全球趨勢,臺灣也積極強化軟硬體技術推動漁業數位化應用,例如遠洋漁業利用AI與無人機協助自動遠洋魚探、養殖漁業透過AIoT數據生產決策與精準餵食等,這次研討會中不僅分享臺灣作法,也感謝各經濟體帶來具體的研究作法、產業洞察、新創策略、政府政策。綜觀全球,亞太地區是最大的漁業生產來源,期待鏈結國際產官學研交流,與大家共商實現智慧漁業的創新政策,引領亞太藍色經濟。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專門委員連澤表示,過去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SDG 14專注於保護與可持續使用海洋資源,與今日研討會密切相關。APEC認知數位科技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價值,尤其APEC的核心使命,是為產業生態帶來永續性和包容性,因此面對全球漁業正面臨著過度捕撈、勞動力短缺和傳統漁業方法對環境的影響等重大挑戰,希望本次論壇能促進APEC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提供深化技術合作與交流的契機。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無人機因為具備制空優勢,可有效降低人員作業危險並提高工作效率。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工研院積極推動無人機關鍵技術研發與垂直應用解決方案來協助產業數位轉型,已成功導入全自動化無人機巡檢系統於高速鐵路、省道公路、捷運及縣市政府。為了協助漁業發展,工研院及金屬中心研發遠洋與養殖的精準漁業解決方案,研發全球第一套低碳智慧漁搜機隊系統,可同時派遣四架無人機自動巡航,自動規劃航線、自動辨識魚群位置並自動返航動態降落,實現低碳智慧力並強化供應鏈韌性。 此外,在養殖漁業部分,工研院也協助全臺緯度最高、純海水、有機無毒烏魚養殖廠商嘉豐水產轉型升級。協助嘉豐水產二代接班的許豐立,今年導入工研院與金屬中心合作研發之養殖漁業智慧精準巡檢系統,以全自動水質感測無人機進行定期水質檢測,結合AI分析提供水質數據分析及專家建議,提供跨魚塭自動檢測服務,提供養殖漁民掌握水質變化及早應變降低風險。 研討會第一場次「技術應用與藍色經濟發展」,由前水產廳副廳長,現任農林水產省顧問的日本水產業專家Masanori Miyahara,以「日本漁業政策改革與全球變暖影響:通過新技術尋求解決方案」為題,分享日本智慧漁業經驗;及秘魯技術創新專家David Luján,以「祕魯在推動智慧漁業技術於價值鏈發展中的經驗與挑戰」為題,分享參與國家技術創新政策制定及國際漁業創新合作等,推動祕魯的智慧漁業經驗。 第二場次「用智慧科技打造永續、有韌性的藍色供應鏈」,則由聯合國(UN)人工智慧顧問、美國IBM 發明大師Neil Sahota,以「人工智慧如何錨定漁業的未來並繪製永續發展路線」為題,分享AI如何引領漁業未來發展;海洋大學先進計算實驗室主任許為元,以「小型漁業管理技術的十年」,分享遠洋漁業電子觀察員系統及應用;經緯航太總經理羅正方,以「AIoT在遠洋漁業的應用」,分享遠洋漁業無人機應用;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李柏蒼,以「人工智慧製造決策系統精準水產養殖環境檢測」為題,分享箱網及水產養殖系統及應用。 第三場次「透過數位轉型推動漁業創新」,印尼 ARUNA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永續發展長、同時也是進入Forbes 30歲以下企業菁英榜的Utari Octavianty,以「從海洋到餐桌的數位創新」為題,分享小漁供貨與國際交易平台;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水產技術研究所Kenji Yasuda 博士,以「系統模擬下的智慧水產養殖創新」為題,分享模擬系統如何協助漁民科學養殖;旭海安溯水產創辦人黃國良,曾獲得十大神農獎、節能減碳/漁業創新科技雙料冠軍,以及寬緯科技的董事錢振琪,兩位將以「智慧漁業創新與轉型」為題,分享生物鏈養殖法、IoT智慧養殖監測雲端系統。 此次論壇通過案例分析與技術展示,探討智慧科技如何提高產能效率、解決供應鏈斷裂等問題,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希望促成跨國供應鏈交流,推動更多智慧科技的跨境應用與發展,為亞太地區的藍色經濟創造更多機會。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規劃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領域,其中在智慧生活領域,將更聚焦自主移動相關技術進行研發,期望發展加速驅動無人機產業促發更多的應用落地,協助產業升級,厚植我國產業實力。


[新聞]邁向太陽光電新紀元 工研院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秀豐碩成果

淨零永續已成為全球顯學,太陽光電更是臺灣實現能源自主的重要技術。工研院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為了幫助臺灣業者搶攻新能源商機,於臺南沙崙積極建立多元綠能科技開發與示範應用環境,提供國內外綠能研發技術及產業測試、驗證及媒合場域。並在今(7)日舉辦「2024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會」邀請國內外專家針對新世代太陽光電、前瞻光電材料與電網管理等議題進行交流分享,現場也有實體展品展示與場域特色導覽活動,期望藉由國內外各界專業在太陽光電技術與應用的交流分享,探討臺灣發展太陽光電的新機會,也促成國內外綠能領域產研合作,攜手迎向嶄新太陽光電新紀元。 經濟部能源署署長游振偉表示,隨著AI人工智慧產業在臺灣的蓬勃發展,我國預計到2030年用電量將增長12%至13%,國際淨零排放的風潮也讓產業對於綠電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推動太陽光電的發展,不僅是提升臺灣能源自主的必要措施,更是確保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經濟部能源署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建置「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集結了多家國家研究機構的資源,提供實場性能及試量產示範驗證,為產業化最後一哩路注入強勁動能,更成為創新與產業合作的熱土,助力臺灣成為亞太綠能產業的中心。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表示,臺灣正處在太陽光電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工研院在綠能領域的深耕更為此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更期許團隊挑戰更高的目標,提升以此臺灣的研發創新國際能見度。舉例而言,目前工研院研發的TOPCon(穿隧氧化鈍化接觸)的光電轉換率深具國際競爭力,並已商業化生產。可撓性光電模組更可貼附於建築物外牆,解決臺灣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除此之外,沙崙場域更孕育許多前瞻技術,這些技術已進入試量產階段,將助力未來商業推動和國際市場的擴展,進一步促進產業對綠能的投資與國際合作。 本次「2024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會」於10月7日在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E棟舉行。上午場次將探討「PV科技發展的規劃與進展」,並聚焦於「日本的太陽光電技術研發概述」以及「生態與能源的雙贏:漁電共生方案的實際應用與展望」,帶來精彩的實務見解,還有最新的「浮動太陽光電」成果分享。主題演講部分將討論「全球離岸光電發展及臺灣的機會與挑戰」,強調海上太陽能在土地稀缺地區的重要性。專家論壇將邀請產官學研代表交換意見與看法。 下午場次將介紹最新的「鈣鈦礦X ray感測技術」,這種材料因其卓越的載體傳輸能力,成為高靈敏度柔性X射線偵測器的理想選擇,並展示多種鈣鈦礦X射線檢測技術和商業規模的鈣鈦礦X射線平板偵測器。此外,還將探討鹵化物鈣鈦礦發光材料在X射線成像中的潛力。隨後,將討論「再生能源高占比對電網管理的影響」,分析在2050淨零目標下的挑戰與應對策略。最後,將介紹光伏電廠與儲能系統整合的調度技術,並探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在沙崙綠能科學城的規劃與未來新興技術的引入。 「2024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會」透過專家洞見與創新技術分享,以及前瞻光電材料與智慧電網應用分享交流,成為技術與資源交流平台,持續推動跨國合作與產業升級,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成為國內新興綠能科技的重要實驗與推廣基地,共同迎向淨零碳排的永續新未來。


[新聞]工研院獲2024天下永續公民獎與人才永續獎雙料冠軍 創新科技推動產業永續 以人為本作育跨域英才

工研院今(18)日獲頒天下雜誌2024年「天下永續公民獎—非營利事業-政府組第一名」及「天下人才永續獎—非營利事業-政府組第一名」,從超過200家臺灣最具指標性企業機構中脫穎而出,也是該獎項首度開放非營利機構參與的雙料冠軍。天下永續公民獎是臺灣規模最大、最具指標地位的ESG獎項之一,獲此殊榮,不僅肯定工研院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努力,更是對工研院在人才培育與社會貢獻的高度認可。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作為全臺最大的產業研發機構,以前瞻研發為核心價值,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積極與產業共創,讓世界看到臺灣的研發能量,同時注重組織永續發展,從誠信治理、科技研發、幸福職場、綠色院區、社會影響、產業發展等六大面向,建構「永續發展策略藍圖」,透過每年持續編撰與發布永續報告書,持續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議合,攜手價值鏈共同發揮永續影響力。 「天下永續公民獎」創立18年,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獲選企業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方面皆為產業典範。歷年均為企業參與,今年首設非營利機構組,工研院以「社會參與」、「環境永續」及「企業承諾」三大項目參與角逐,其中「天下永續公民獎—非營利事業-政府組」評選標準著重上述三構面的全方面作為,工研院以優異成果獲得評審團高度肯定。 工研院不只致力研發前瞻性技術,與跨領域整合方案,亦將科技深入臺灣各地,帶動產業升級。在「社會參與」部分,例如為彰化葡萄酒莊引入「智慧化控制葡萄光源系統」和「農業剩餘物循環利用技術」,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為產業減碳升級。推動科技公益,以「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推廣」及「企業志工」等三大面向,促科技暖心應用,例如研發「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把關土耳其地震災區的居民飲用水品質。 在「環境永續」部分,除對內致力於節能減碳,並運用智慧節能技術和高效設施,逐步實現淨零永續示範院區的目標。2021年起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策動「產業淨零永續轉型計畫」,推動院內永續科技全方位升級,從內到外投入產業綠色轉型;對外也積極發揮影響力,與企業共同研發推動環境永續、帶動產業循環經濟的創新科技;創立淨零永續學校,為產業培育永續人才。 「天下人才永續獎」為國內人才領域的重要獎項之一,以「企業承諾」作為評選方針,旨在表彰於職場多元包容、薪酬激勵與福利、人才投資與培養、身心健康促進、友善安家生養等面向表現卓越的機構。工研院持續優化組織多元、平等與包容,提供各族群、各世代所嚮往的工作環境;設計完善的薪酬與福利制度,讓員工專注工作之餘,也能獲得充份的生活保障;對於人才的長期投資與培養,為臺灣各產業帶來豐沛的創新能量,更以亮眼成就躍登國際舞台、屢獲國際重大獎項肯定;為兼顧員工身心均衡發展,也規劃遠距混合彈性上班、全臺各地設備齊全的行動辦公室,提供同仁彈性地點及工時、心理友善服務等,提升工作與生活平衡,榮獲LinkedIn、Universum、HR Asia等多項雇主品牌類獎項;除了照顧員工,也同時造福6,000多個員工的家庭,從成家到安家、從生養到撫育,幫助員工立穩腳步,安居樂業。


[新聞]工研院研發「農業界變形金剛」 靈活移動功能多元 首台國產四輪轉向農業共通載具 提供農業缺工解方

全球農業面臨人力短缺、從業人口老化之挑戰。在經濟部、農業部共同支持下,工研院研發多項智慧農工技術,協助我國農業加速轉型,並於國內最大規模農業盛事「第9屆臺灣智慧農業週」中,展示包括首台國產「四輪傳動與轉向的農業共通載具」,宛如「農業界變形金剛」,透過四輪轉動增加靈活度、穩定度,載具上也能更換附掛工具,提升功能性;以及農業部支持發展,採用國產馬達與相關控制零組件進行全車開發的「電動曳引機」,相較傳統曳引機採用柴油動力,新型電動曳引機在田間可以進行低碳作業,如中耕、翻土或施肥等,相關成果已技轉國內農機廠商。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勞動力不足已經是全球急需面對的共同議題,尤其勞動環境相較辛苦,透過農事協作機器人在農場、畜牧及養殖作業的幫忙,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並緩解勞動力缺口。這類智電型農事機器人協作模式的蓬勃發展,也代表著在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下,電動化取代汽柴油動力、結合AI邊緣運算的人工智慧控制模組,可以展現農務協作的強大支援能力,因為包括翻土、灑種、授粉採摘或飼養、照顧或清掃畜舍環境等農務,都能交由協作機器人來處理。除了解決缺工問題,臺灣AI科技的多元應用與智慧模組供應鏈優勢,正在全力促成AI帶動百工百業發展的政策決心。 工研院與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開發,有著「農業界變形金剛」之稱的「四輪傳動與轉向農業共通載具」,採用了國產馬達驅動,可適應不同的地形與場域工作,迴轉半徑更是不到2.5公尺。不論運輸、割草或噴藥等,可隨時依據任務更換工作模組。由於搭載了智慧控制核心並使用車規模組,依據需求還可以進行有人與無人駕駛的切換,功能上充滿了各種彈性與可能。 曳引機則是全球農務作業中應用最廣泛的農業機械之一,只要附掛相關的作業模組,就可以可進行翻土、中耕、除草、施肥等作業。對全球屬於與台灣農業施作環境類似、破碎或多為中小型農地環境的國家而言,中小型電動曳引機成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的重點發展優勢品項。工研院整合國內的三電零組件模組,配合智慧核心控制器與周邊模組的發展,完整的開發出台灣第一台可進軍國際的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這台與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從雛型機、田間測試、到與國內農機製造業者進行系統整合,並在車規產品與國際標準助陣下,跨領域成功的串聯了三電供應鏈與農機製造商。 由於優先應用綠色能源供應動力的農用載具,是淨零碳排政策下的重要目標。工研院透過學研合作,結合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團隊的「甲醇燃料電池」。開發出「燃料電池農用共通載具」。由於甲醇驅動燃料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運作時主要是排水,沒有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相對於傳統引擎,除了大幅減少環境汙染,還能解決農用電動載具在田間難尋充電站的難題。由於相較於傳統加氫方式有著成本低、效能高的潛力,也能有效提升智電型農事協作載具的工作效率與延長工時的機動性效果。 工研院擬定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研發方向,以「智慧化致能技術」促成應用領域發展。在農業機械電動化與機器人精準協作的智慧系統技術發展目標下,透過AI軟體、邊緣運算、耐候型感測模組、國產晶片組合而成的智電系統軟硬體供應鏈,讓台灣在傳統農、漁、畜產業也能持續保有產業競爭力,並創造了科技農工對國際藍海市場輸出的契機。


[新聞]全球碳有價時代來臨!綠色金融科技加速產業實現淨零轉型 工研院與中國信託再次攜手 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超過三千人與會

工研院攜手中信銀行今(11)日假高雄萬豪酒店舉辦第二屆「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環境部部長彭啓明、經濟部次長連錦漳、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等政府代表與會,肯定工研院與中信銀行助產業淨零轉型。論壇以「淨零減碳新世代」為主題,探討如何透過綠色新政、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三支箭的助力,協助臺灣產業迎接碳有價時代的挑戰,化危機為轉機並發展商機,會中邀請奇美實業、中鋼及日月光半導體等標竿企業,分享減碳實績,此次活動更吸引線上線下超過三千人共襄盛舉。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指出,今年碳費制度先行,政府會積極成為氣候淨零的整合者與推動者,協助產業體質調整及提升國際永續競爭力,並結合綠色金融的力量,帶動綠色產業、綠色人才及綠色工作。經濟部次長連錦漳分享經濟部推動產業轉型、結合產業公協會及供應鏈的量能與經驗,期盼公私部門共同協力創造未來的淨零商機。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表示,高雄市從法規、金融、人才、技術及市場行銷五大面向一條龍式發展淨零產業鏈,攜手產業從碳流轉金流,共同備戰淨零新經濟發展。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指出,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工研院為協助國內產業面對國際減碳的挑戰,自2021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發揮綠色科研實力協助產業淨零轉型,積極開發企業常見減碳工具,以及進行技術方案統整與線上化,自2022年至今已有35萬家企業使用「中小企業碳排放估算工具」,透過與金融機構合作,使用率成長幅度超過兩倍。並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創綠色金融科技平台,匯聚政府、金融和工研院三方的能量,從技術、政策、市場與財務等面向,為產業提供全方位淨零策略顧問,幫助新創與中小企業以淨零相關專利獲得銀行的綠色融資,成為企業的重要後盾,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信銀行副董事長詹庭禎表示,2023年中信銀行主辦離岸風電專案融資聯貸案,累計主辦金額超過4,100億元,為國內規模最大,同時亦是臺灣率先對齊國際三大貸款協會發布「全球綠色貸款準則」並取得會計師確信的金融機構。今年中信銀行與工研院已成功攜手多家企業一起協助產業鏈廠商減碳,期望帶動臺灣產業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發展的契機。 此次論壇從國際趨勢「碳有價時代」的角度切入,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表示,隨著全球經貿體系供應鏈綠化趨勢,臺灣必須儘速導入碳定價以反映碳成本,因應碳邊境調整壓力並滿足綠色訂單要求,將碳負擔透過碳定價機制轉化成為碳資產。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則提到,綠色金融科技著重綠色金融及金融科技所產生的綜效,配合政策及臺灣創新發展,將有更亮眼的表現。 此外,中信銀行邀請奇美實業、中鋼和日月光半導體分享產業鏈永續轉型的商機。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表示,奇美減碳由內到外,除了自身投入及透過碳手印助力客戶產品減碳,亦攜手供應鏈,挹注中信銀行及工研院等輔導資源,發揮影響力。中鋼技術部門副總經理鄭際昭提及,因應淨零趨勢,中鋼除了推行5G策略,亦積極研發前瞻技術,透過碳管理輔導及診斷服務進行大帶小,邁向產品碳中和。日月光半導體處長蘇炳碩則說明日月光供應鏈管理作為,針對表現優異的供應商及低碳循環主題的計畫案得主由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提供獎勵或贊助,結合運用中信銀行及工研院等資源提高供應鏈減碳誘因之方式。 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應用領域。其中在「永續環境」應用領域,推動跨域整合,攜手金融機構,致力推動臺灣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


25筆,共3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