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聞]工研院獲2024天下永續公民獎與人才永續獎雙料冠軍 創新科技推動產業永續 以人為本作育跨域英才

工研院今(18)日獲頒天下雜誌2024年「天下永續公民獎—非營利事業-政府組第一名」及「天下人才永續獎—非營利事業-政府組第一名」,從超過200家臺灣最具指標性企業機構中脫穎而出,也是該獎項首度開放非營利機構參與的雙料冠軍。天下永續公民獎是臺灣規模最大、最具指標地位的ESG獎項之一,獲此殊榮,不僅肯定工研院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努力,更是對工研院在人才培育與社會貢獻的高度認可。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作為全臺最大的產業研發機構,以前瞻研發為核心價值,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積極與產業共創,讓世界看到臺灣的研發能量,同時注重組織永續發展,從誠信治理、科技研發、幸福職場、綠色院區、社會影響、產業發展等六大面向,建構「永續發展策略藍圖」,透過每年持續編撰與發布永續報告書,持續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議合,攜手價值鏈共同發揮永續影響力。 「天下永續公民獎」創立18年,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獲選企業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方面皆為產業典範。歷年均為企業參與,今年首設非營利機構組,工研院以「社會參與」、「環境永續」及「企業承諾」三大項目參與角逐,其中「天下永續公民獎—非營利事業-政府組」評選標準著重上述三構面的全方面作為,工研院以優異成果獲得評審團高度肯定。 工研院不只致力研發前瞻性技術,與跨領域整合方案,亦將科技深入臺灣各地,帶動產業升級。在「社會參與」部分,例如為彰化葡萄酒莊引入「智慧化控制葡萄光源系統」和「農業剩餘物循環利用技術」,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為產業減碳升級。推動科技公益,以「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推廣」及「企業志工」等三大面向,促科技暖心應用,例如研發「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把關土耳其地震災區的居民飲用水品質。 在「環境永續」部分,除對內致力於節能減碳,並運用智慧節能技術和高效設施,逐步實現淨零永續示範院區的目標。2021年起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策動「產業淨零永續轉型計畫」,推動院內永續科技全方位升級,從內到外投入產業綠色轉型;對外也積極發揮影響力,與企業共同研發推動環境永續、帶動產業循環經濟的創新科技;創立淨零永續學校,為產業培育永續人才。 「天下人才永續獎」為國內人才領域的重要獎項之一,以「企業承諾」作為評選方針,旨在表彰於職場多元包容、薪酬激勵與福利、人才投資與培養、身心健康促進、友善安家生養等面向表現卓越的機構。工研院持續優化組織多元、平等與包容,提供各族群、各世代所嚮往的工作環境;設計完善的薪酬與福利制度,讓員工專注工作之餘,也能獲得充份的生活保障;對於人才的長期投資與培養,為臺灣各產業帶來豐沛的創新能量,更以亮眼成就躍登國際舞台、屢獲國際重大獎項肯定;為兼顧員工身心均衡發展,也規劃遠距混合彈性上班、全臺各地設備齊全的行動辦公室,提供同仁彈性地點及工時、心理友善服務等,提升工作與生活平衡,榮獲LinkedIn、Universum、HR Asia等多項雇主品牌類獎項;除了照顧員工,也同時造福6,000多個員工的家庭,從成家到安家、從生養到撫育,幫助員工立穩腳步,安居樂業。


[新聞]工研院研發「農業界變形金剛」 靈活移動功能多元 首台國產四輪轉向農業共通載具 提供農業缺工解方

全球農業面臨人力短缺、從業人口老化之挑戰。在經濟部、農業部共同支持下,工研院研發多項智慧農工技術,協助我國農業加速轉型,並於國內最大規模農業盛事「第9屆臺灣智慧農業週」中,展示包括首台國產「四輪傳動與轉向的農業共通載具」,宛如「農業界變形金剛」,透過四輪轉動增加靈活度、穩定度,載具上也能更換附掛工具,提升功能性;以及農業部支持發展,採用國產馬達與相關控制零組件進行全車開發的「電動曳引機」,相較傳統曳引機採用柴油動力,新型電動曳引機在田間可以進行低碳作業,如中耕、翻土或施肥等,相關成果已技轉國內農機廠商。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勞動力不足已經是全球急需面對的共同議題,尤其勞動環境相較辛苦,透過農事協作機器人在農場、畜牧及養殖作業的幫忙,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並緩解勞動力缺口。這類智電型農事機器人協作模式的蓬勃發展,也代表著在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下,電動化取代汽柴油動力、結合AI邊緣運算的人工智慧控制模組,可以展現農務協作的強大支援能力,因為包括翻土、灑種、授粉採摘或飼養、照顧或清掃畜舍環境等農務,都能交由協作機器人來處理。除了解決缺工問題,臺灣AI科技的多元應用與智慧模組供應鏈優勢,正在全力促成AI帶動百工百業發展的政策決心。 工研院與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開發,有著「農業界變形金剛」之稱的「四輪傳動與轉向農業共通載具」,採用了國產馬達驅動,可適應不同的地形與場域工作,迴轉半徑更是不到2.5公尺。不論運輸、割草或噴藥等,可隨時依據任務更換工作模組。由於搭載了智慧控制核心並使用車規模組,依據需求還可以進行有人與無人駕駛的切換,功能上充滿了各種彈性與可能。 曳引機則是全球農務作業中應用最廣泛的農業機械之一,只要附掛相關的作業模組,就可以可進行翻土、中耕、除草、施肥等作業。對全球屬於與台灣農業施作環境類似、破碎或多為中小型農地環境的國家而言,中小型電動曳引機成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的重點發展優勢品項。工研院整合國內的三電零組件模組,配合智慧核心控制器與周邊模組的發展,完整的開發出台灣第一台可進軍國際的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這台與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從雛型機、田間測試、到與國內農機製造業者進行系統整合,並在車規產品與國際標準助陣下,跨領域成功的串聯了三電供應鏈與農機製造商。 由於優先應用綠色能源供應動力的農用載具,是淨零碳排政策下的重要目標。工研院透過學研合作,結合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團隊的「甲醇燃料電池」。開發出「燃料電池農用共通載具」。由於甲醇驅動燃料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運作時主要是排水,沒有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相對於傳統引擎,除了大幅減少環境汙染,還能解決農用電動載具在田間難尋充電站的難題。由於相較於傳統加氫方式有著成本低、效能高的潛力,也能有效提升智電型農事協作載具的工作效率與延長工時的機動性效果。 工研院擬定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研發方向,以「智慧化致能技術」促成應用領域發展。在農業機械電動化與機器人精準協作的智慧系統技術發展目標下,透過AI軟體、邊緣運算、耐候型感測模組、國產晶片組合而成的智電系統軟硬體供應鏈,讓台灣在傳統農、漁、畜產業也能持續保有產業競爭力,並創造了科技農工對國際藍海市場輸出的契機。


[新聞]全球碳有價時代來臨!綠色金融科技加速產業實現淨零轉型 工研院與中國信託再次攜手 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超過三千人與會

工研院攜手中信銀行今(11)日假高雄萬豪酒店舉辦第二屆「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環境部部長彭啓明、經濟部次長連錦漳、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等政府代表與會,肯定工研院與中信銀行助產業淨零轉型。論壇以「淨零減碳新世代」為主題,探討如何透過綠色新政、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三支箭的助力,協助臺灣產業迎接碳有價時代的挑戰,化危機為轉機並發展商機,會中邀請奇美實業、中鋼及日月光半導體等標竿企業,分享減碳實績,此次活動更吸引線上線下超過三千人共襄盛舉。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指出,今年碳費制度先行,政府會積極成為氣候淨零的整合者與推動者,協助產業體質調整及提升國際永續競爭力,並結合綠色金融的力量,帶動綠色產業、綠色人才及綠色工作。經濟部次長連錦漳分享經濟部推動產業轉型、結合產業公協會及供應鏈的量能與經驗,期盼公私部門共同協力創造未來的淨零商機。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表示,高雄市從法規、金融、人才、技術及市場行銷五大面向一條龍式發展淨零產業鏈,攜手產業從碳流轉金流,共同備戰淨零新經濟發展。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指出,推動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工研院為協助國內產業面對國際減碳的挑戰,自2021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發揮綠色科研實力協助產業淨零轉型,積極開發企業常見減碳工具,以及進行技術方案統整與線上化,自2022年至今已有35萬家企業使用「中小企業碳排放估算工具」,透過與金融機構合作,使用率成長幅度超過兩倍。並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創綠色金融科技平台,匯聚政府、金融和工研院三方的能量,從技術、政策、市場與財務等面向,為產業提供全方位淨零策略顧問,幫助新創與中小企業以淨零相關專利獲得銀行的綠色融資,成為企業的重要後盾,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信銀行副董事長詹庭禎表示,2023年中信銀行主辦離岸風電專案融資聯貸案,累計主辦金額超過4,100億元,為國內規模最大,同時亦是臺灣率先對齊國際三大貸款協會發布「全球綠色貸款準則」並取得會計師確信的金融機構。今年中信銀行與工研院已成功攜手多家企業一起協助產業鏈廠商減碳,期望帶動臺灣產業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發展的契機。 此次論壇從國際趨勢「碳有價時代」的角度切入,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表示,隨著全球經貿體系供應鏈綠化趨勢,臺灣必須儘速導入碳定價以反映碳成本,因應碳邊境調整壓力並滿足綠色訂單要求,將碳負擔透過碳定價機制轉化成為碳資產。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則提到,綠色金融科技著重綠色金融及金融科技所產生的綜效,配合政策及臺灣創新發展,將有更亮眼的表現。 此外,中信銀行邀請奇美實業、中鋼和日月光半導體分享產業鏈永續轉型的商機。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表示,奇美減碳由內到外,除了自身投入及透過碳手印助力客戶產品減碳,亦攜手供應鏈,挹注中信銀行及工研院等輔導資源,發揮影響力。中鋼技術部門副總經理鄭際昭提及,因應淨零趨勢,中鋼除了推行5G策略,亦積極研發前瞻技術,透過碳管理輔導及診斷服務進行大帶小,邁向產品碳中和。日月光半導體處長蘇炳碩則說明日月光供應鏈管理作為,針對表現優異的供應商及低碳循環主題的計畫案得主由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提供獎勵或贊助,結合運用中信銀行及工研院等資源提高供應鏈減碳誘因之方式。 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應用領域。其中在「永續環境」應用領域,推動跨域整合,攜手金融機構,致力推動臺灣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


[新聞]臺灣創新實力再攀高峰!工研院勇奪全球百大研發獎八項殊榮 AI與綠色永續科研實力 榮耀國際

臺灣創新研發實力,在國際舞台上再攀高峰!被譽為研發界奧斯卡獎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日前揭曉2024年得獎名單。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和能源科技專案的補助下,工研院今年再次榮獲八項大獎,獲獎數名列全球第三,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並列,超越國際知名企業陶氏化學(Dow)與杜邦公司(DuPont),特別在AI人工智慧和淨零技術上取得卓越成就,顯示我國創新研發能力顯赫且超越國際。 經濟部部長郭智輝表示,經濟部支持的研發成果已連續17年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累積達97個獎項,今年由經濟部科專成果支持的多項得獎技術,其中九成已經技轉廠商或成立新創公司,而今年獲獎的技術目前也已有9項和業者進行合作,成為技術的出海口,帶動產業價值。從得獎名單中可窺見世界的技術方向,包括半導體、資通訊、淨零排放、AI生態系應用等主題,像是工研院與力積電合作的3D AI晶片,功耗降低90%、資料速度提升八倍,以及工研院開發的碳捕獲及再利用技術,已與奇美實業合作並且進行場域實證,未來可每年減碳17.85萬噸,代表政府施政方向也正是全球發展的重點。其中,今年AI應用的技術更是大豐收,14項技術中佔了六項,從醫療照護到交通安全防護、能源管理、工業製程及瑕疵檢驗等,代表臺灣在AI技術發展往百工百業前進,並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著關鍵角色。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今年工研院獲得八項大獎,涵蓋了通訊、半導體、醫療、綠色永續與製程優化等五大領域,其中,AI技術已成為各產業推動下世代技術的核心驅動力,展現工研院豐沛的創新能量。例如,在半導體領域,「MOSAIC 3D AI晶片」是全球首款將邏輯運算與記憶體整合的3D堆疊AI晶片,能大幅降低成本並減少熱能;在醫療領域,「觸覺感知導航內視鏡機器人」利用AI內視鏡在人體自然腔道導航,無需體外穿刺,減少了內視鏡手術的併發症風險;在淨零永續領域,「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技術」利用AI技術控制低碳混凝土的生產過程,有效減少傳統水泥的碳排放達七成;「敏捷部署之需量反應能源管理系統」運用AIoT技術將店內耗能設備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實現節能目的,並能透過深度學習預先儲冷,讓商家配合電廠需量反應機制,創造綠色商機,目前已導入超過3,200家零售店。 此外,在通訊及半導體領域,「衛星與5G通用軟體調適基地台技術」提供基於軟體的無線接取解決方案,實現陸海空全覆蓋的通訊需求;而「線上X光關鍵尺寸量測系統」則是以全球速度最快的反射式X光量測機台,精準監控半導體關鍵尺寸、提升製程良率。 在綠色永續及製程優化領域,「煙道氣捕CO2製造固碳PC技術」利用二氧化碳為原料製造聚碳酸酯,減少碳排放並促進環保;「轉爐出鋼製程數位雙生系統」運用數位化技術優化煉鋼轉爐製程,不僅降低成本與環境風險,還促進技術的傳承。 工研院已連續17年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目前累積了66項殊榮,其中超過九成的研發成果已成功應用於產業界,不僅讓工研院的創新能力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同時提升臺灣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工研院將持續專注於市場導向的創新,從研發的起點就瞄準市場需求,創造出符合終端價值的技術,為民眾生活帶來變革,推動臺灣產業邁向轉型升級。 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制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為研發指引,以「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為核心,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促成應用。工研院將以科技創新翻轉人類生活,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創嶄新市場,致力於提升社會福祉,引領產業和社會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新聞]工研院第十三屆新任院士出爐 蕭副總統讚揚 工研院讓世界看到最有實力的臺灣

工研院今(6)日舉辦「第十三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並展出「智匯永續 共創未來」主題特展。今年新出爐的新科院士共有五位,包括: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陳俊聖、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及環球晶圓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副總統蕭美琴親自為新任院士授證並表示,很榮幸代表賴清德總統來授證,院士皆是對產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業界泰斗,她也強調,工研院長期作為孵化及技術轉移的中心,對臺灣產業扮演關鍵角色。謝謝工研院的努力及成就,讓世界看到臺灣、尊敬臺灣、需要臺灣,少不了臺灣。在複雜的全球政經環境及區域情勢發展、以及AI科技趨勢下,臺灣正站在歷史轉折點,她相信工研院科技及人民的努力,會讓世界看到最有實力的臺灣。 副總統蕭美琴首度造訪工研院,讚賞工研院在推動五大信賴產業的努力,研發成果更屢獲國際大獎。在參觀特展時,她也對工研院展出的17項創新應用印象深刻,強調這些技術對於臺灣實現能源轉型至關重要,更充分發揮了AI人工智慧在百工百業應用的潛力,促進了數位轉型及全民健康。期許工研院繼續致力推動前瞻技術,為國家及全球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蕭副總統肯定工研院五位新任院士為臺灣產業的發展付出貢獻,黃仁勳院士驅動AI 人工智慧領域的產業發展,NVIDIA在臺設立亞洲首座AI 研發中心,未來將從技術、人才到供應鏈,促進臺灣AI 晶片產業生態系更加完整;蘇姿丰院士被譽為「半導體女王」,成功將AMD轉型為高效能與自行調適運算的領導者,並帶動臺廠強化全球半導體產業體系能量;陳俊聖院士帶領宏碁推動轉型策略提升品牌價值,更以老虎隊策略強化集團實力,是臺灣電子與資通訊產業跨領域發展的典範之一;徐秀蘭院士以卓越併購策略成功拓展全球布局,近年並轉向有機成長策略,在全球擴產,透過在地化生產、多元化採購、自動化生產三大策略,達到分散風險並強化供應鏈之韌性;陳適安院士在全世界發展心房顫動電燒術中居領導地位,其撰寫非肺靜脈心房顫動的鑑別診斷及治療方法,更被全球醫界喻為「臺北方法」,帶領臺中榮總入選美國《Newsweek》雜誌「全球最佳智慧醫院」。感謝院士們發揮卓越才能,協助臺灣經濟結構轉型,為臺灣科技與產業發展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共同打造永續創新的經濟,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表示,工研院是全世界非常獨特的跨領域整合平台,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創新能力也與時俱進,不僅扣合政府聚焦發展「五大信賴產業」、數位、淨零雙軸轉型,及「健康臺灣」政策,今年更連續第17年獲得有「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 Awards)」,半導體、淨零排放、次世代通訊、生醫等領域的研發成果受國際肯定。工研院每年推舉對產業發展與人民福祉有貢獻的傑出人士,今年邁入第13年,選出的五位新任院士分別來自AI、半導體、資通訊與生醫產業,期望維繫臺灣下世代競爭力的重要產業。 工研院新科院士也致詞發表感言,黃仁勳院士表示,工研院在全世界科技扮演了核心且舉足輕重的角色,能夠接受這項榮耀,感到無比自豪。工研院掌握絕佳的機會,未來也須大膽地參與AI人工智慧,繼續為未來科技做出重要貢獻;陳俊聖表示,獲選工研院院士是對他在資訊科技產業耕耘的肯定,更是對宏碁共同體的肯定。宏碁從一個小型公司起步,發展成擁有13個公開發行公司,布局遍佈全球160個國家的共同體,感謝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為宏碁及臺灣科技產業做出巨大貢獻,自己有幸被賦予機會一起發展,共享今日榮耀;徐秀蘭院士表示,在中美矽晶跟環球晶圓過去二十年的成長當中,工研院扮演非常關鍵角色,「在太陽能及半導體都導入非常多技術,這是我對工研院最大的感激。」她期許未來中美矽晶與工研院將在AI、綠能解決對策與材料科學三大項緊密合作,並將這些技術產業化、落地化帶到全世界;陳適安院士表示,獲選工研院院士對於他個人醫學生涯40年、帶領臺灣心律不整團隊打世界盃,以及擔任三年多臺中榮總院長持續發展數位醫療,讓臺灣醫療進入世界排名,是很大肯定。近年臺灣注重AI發展,也結合19家醫學中心,打造AI數位聯盟團隊,期許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未來臺中榮總、工研院將會有更多AI應用,讓臺灣醫療持續結合AI。 今年策劃「智匯永續 共創未來」特展,展示「半導體應用」、「次世代通訊」、「AI百工百業數位轉型」、「淨零轉型環境永續」、「健康臺灣健康老化」等五大領域創新技術,其中,「AI百工百業數位轉型」展示AI多元產業應用技術產業化成果。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能夠在AI世代扮演關鍵角色,協助產業開創多元的產業AI應用,迎接AI百工百業時代的來臨。例如在數位製程的「轉爐出鋼製程數位雙生系統」為中鋼與本院,透過 AI 模型,將傳統出鋼製程數位化,提供使用者即時製程虛實同步觀看,優化煉鋼轉爐製程,不僅能降低成本與環境風險,透過數位化更有利於技術傳承。 在醫療應用的「醫咖 go+iMAS 智慧醫療資訊平台」, 以一卡皮箱走進偏鄉健康照護的概念,可串接各式醫材,從身分識別、檢測數據讀取至病歷資料歸檔管理全自動完成,讓醫療走入社區,提升醫療人員便利性與機動性,已技轉群邁通訊;在傳產應用的「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技術」,則是AI技術應用在混凝土材料的研發,該技術使用100%的工業循環料源,如煤灰和爐石,透過AI配方研發可持續性、高度可擴展、低碳的混凝土替代技術,與傳統混凝土相比,能減少70-90%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時保持或改善傳統混凝土的性能。


[新聞]工研院斬獲APEC ESCI能源及智慧運輸二大金獎 展現臺灣綠能實力

工研院創新綠能科技讓世界看見臺灣!APEC第14屆能源部長會議 (14th APEC Energy Ministerial Meeting;EMM14)甫於秘魯利馬落幕,其中工研院分別以「漁電共生環社檢核機制建立與教育推廣計畫」以及「智慧、永續電動公車解決方案」斬獲「智慧就業和消費者」以及「智慧運輸」類別金牌獎,為全球社區綠色轉型帶來更多創新的未來,更讓臺灣的研發實力閃耀國際。 能源工作組(Energy Working Group;EWG)美籍主席貝納沙(Ariadne BenAissa)在頒獎典禮中特別提到對工研院的漁電共生案例印象十分深刻,她指出,此案例對於推動能源和經濟的公正轉型具有深遠的啟發意義,成功實現了漁電經濟的發展與綠色就業的增長,同時推廣了智慧養殖教育,幫助傳統漁業進行智慧轉型,對亞太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具有重要的示範效應。 以「漁電共生環社檢核機制建立與教育推廣計畫」接受「智慧就業和消費者」金獎的工研院副總暨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表示,在經濟部能源署的支持下,工研院導入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並套疊生態圖資,不僅從源頭避免生態破壞,亦保障相關利害關係人,包含光電業者、學術專家、養殖漁民、在地社區與團體的參與決策權。更研發相關水質感測系統,推動光電產業的新技術發展同時,也促進傳統養殖漁業的智慧轉型,這不僅提高漁業的抗氣候變遷能力,更培育更多創新技術人才。工研院長期致力於能源轉型,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的策略;目前業已協助經濟部與農業部完成漁電共生專區20,333公頃之公告,將可滿足政府規劃的3.5GW地面型漁電共生裝置量之需求。在保持養殖生產效率的前提下,利用養殖魚塭的堤岸或引水渠道設置太陽光電設備,並藉由教育訓練與民眾溝通,將為漁村地區帶來近880億元的投資額和約8,360個綠色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並兼顧環境保護。 此外,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和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指導下,工研院攜手鼎漢國際工程顧問、新動智能合作研發的「電動車隊智能充電管理系統」,結合了AIoT技術與智慧交通系統,可加速臺灣及亞太地區的車輛電動化進程,為智慧城市內的電動車能源管理與充電一體化服務提供強大支持,因此深獲評審肯定,拿下智慧運輸類金牌。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表示,在經濟部技術司的支持下,工研院研發「電動車充電站營運管理系統技術」解決客運業者的三大營運挑戰:首先,以「非均流充電」技術,能有效減少電力契約容量需求,每年節省超過20%營運成本;第二,「遠端偵控」技術降低了人力操作需求,減少操作失誤;第三,透過「AI人工智慧分析技術」可平順化充電操作,不僅能延長電池壽命約20%,還能監控電池健康,確保電動公車運行順暢。未來,此技術將擴充至跨場站、跨客運業者及跨系統的充電調度,可針對電動物流車及電動計程車等電動車隊進行充電管理,大幅縮短車隊業者電動化的陣痛期,加速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為了讓與世界共同創造永續的生活環境,工研院已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投入「永續環境」及「智慧生活」應用領域的技術發展規劃,工研院將持續研發綠能減碳技術以及電動車智慧充電系統,協助臺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願景。


[新聞]電力產業夯 綠領人才供不應求 工研院攜手產學研為國育才 助臺灣電力永續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加上AI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穩定又低碳的電力成為各國關注議題,吸引許多跨域企業投入探索新商機,綠領菁英求才若渴,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30年全球將新增約3千萬個潔淨能源相關職缺。工研院今(27)日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頒獎典禮暨產業職涯講座」,邀請華城電機、達德能源、台塑公司等國內上市公司參與,除頒發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給優秀學子,現場也邀請來自盛齊綠能、華城電機的綠領人才,分享電力產業職場經驗與前景,鼓勵更多年輕新秀加入電力領域,共助臺灣電力永續轉型。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臺灣地狹人稠,想要電力供需平衡並滿足淨零需求,不能只單方面依靠電力公司,電力供需須攜手合作,在國家整體能源使用上,也應導入「整合資源規劃」思維,透過專業理性的數學模型,納入成本、環境等因素並凝聚共識前提下,建立最佳電力使用組合,確保供電穩定又永續。總結來說,供電穩定需要供需兩方協力合作,仰賴全民參與,例如加州2022年9月遇到熱浪造成的斷電危機,就是透過全民協力在幾小時內省下1000MW電量,順利免於分區限電,對於臺灣來說非常值得借鏡。 臺灣的電力產業隨著再生能源推動、電業邁向自由化,帶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等新技術蓬勃發展,國內外跨域企業為搶攻商機,積極向電力與能源菁英招手。工研院2019年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協會攜手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透過專業課程、獎學金培育本土綠領人才,並與臺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合作推動跨域電力學程,讓對電力有興趣的學子修習,目前正跟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討論規劃中,未來將持續拓展至更多學校。至於在職綠領菁英部分,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則設置「劉書勝紀念獎」鼓勵這些優秀人才持續在電力領域發光發熱,為臺灣電力永續貢獻一己之力。 經濟部能源署署長游振偉表示,自綠電開放交易再到2021年電力交易平台啟動營運以來,除了提供企業達成ESG所需的綠電,也滿足了電力系統所需的各類輔助服務外,並帶動更多人才投入。經濟部已於今(113)年7月19日預告《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修法後將放寬現行綠電交易限制。人才是產業繁榮的基石,肯定工研院六年來為臺灣培育許多綠領新秀,希望本次得獎學子們能繼續努力,成為電力產業的中流砥柱。


[新聞]聯合國淨零專家開講 工研院為永續主管接軌國際

永續思維已成為全球企業經營的核心價值;企業積極轉型朝向永續發展已是勢在必行之任務,永續高階主管須能為組織擘劃淨零策略、提升綠色競爭力。工研院開設第二期「永續高階主管國際研習班」,課程將從永續領導出發,深入探討國際氣候協定如何落實至臺灣政策、產業實踐以及創新淨零科技的應用。講師陣容涵蓋國內外權威專家和企業家,包括國際知名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專家暨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員Axel Michaelowa、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吳欣修署長、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三菱電機技術長安井公治、知名會計師事務所與工研院專家群,帶領學員接軌國際、掌握淨零落實訣竅、鏈結產業人脈。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表示,在全球淨零永續的發展趨勢下,歐盟訂定碳邊境調整機制,各國也制定相關因應政策,國際企業加大要求供應鏈淨零減碳的力道,使淨零轉型已不再只侷限於環保課題,更是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經濟議題。負責推動淨零永續的中高階主管,不僅需熟悉國內外淨零政策發展,更需具備為企業擘劃淨零策略的關鍵能力,包括掌握全球淨零排放趨勢、綠色交易和減碳技術,並制定和實施企業減碳策略,以協助企業掌握先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工研院第二期「永續高階主管國際研習班」,由國內外淨零權威與工研院專家從「永續領導、政策框架與實踐、商機與技術布局、智慧助攻淨零落實」等四個面向協助企業淨零轉型。課程主題涵蓋全球氣候變遷協定與因應策略、國際淨零浪潮與臺灣政策發展、低碳轉型的商業模式與獲利、低碳智慧工廠AI自動化等技術導入等,並邀請台灣中油、三菱電機分享企業經驗、實地參訪工研院的前瞻淨零技術,透過多元課程帶領中高階主管擴增國際視野,掌握創新企業組織淨零策略要訣。 課程將於10月8日開課,包含實體授課與線上直播課程,歡迎負責永續相關專案的中高階主管及經理人踴躍參加。相關報名資訊請洽工研院產業學院彭小姐+886-3-5916385、官網<a title="另開視窗連結至報名官網" href="https://reurl.cc/VME7Ly">https://reurl.cc/VME7Ly</a>。


[新聞]工研院高擬真AI協作機器人亮相TAIROS 助攻臺灣製造業升級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專館8月21日於2024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正式登場,本次工研院總共展出七項智慧機器人關鍵技術,其中,「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能以AI辨識工件樣式立即配對組裝程序,讓機器人模仿人類雙手靈活組裝超過120種手工具,提高生產效率,標誌AI人形機器人的新里程碑,此為發展AI人形機器人的重要關鍵模組,現已與手工具界的隱形冠軍英發企業合作,有效提高手工具組裝生產效率。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楊秉祥指出,AI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製造業的轉型與升級,尤其在智慧製造領域。工研院本次展出七項智慧機器人,其中「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是與歐盟指標科研計畫Horizon Europe合作開發,以AI生成自動組裝程序,讓機器人能模仿人類雙手靈活組裝,不僅提升生產效率、強化製造業能力,更提昇臺灣機器人在國際研發地位。此外,工研院推出智慧製造解決方案HolonOS,以簡易操作的PC介面,協助製造業跨廠設備整合及製程工藝資料管理,採用AI自動生成最佳工作路徑、即時補償變異,提高生產靈活度及效率,已技轉水五金、廚具、精品刀具、自行車、手工具、汽機車零件等產業,助力我國製造業快速升級到工業5.0。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周崇斌副司長表示,AI人工智慧機器人市場正快速成長,根據Global Information的市調顯示,預計到2028年將以29.9%的複合年成長率成長至443億美元,商機可期。為協助我國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推動低碳製造,經濟部技術司近四年透過科技專案,研發機器人關鍵技術,將人工智慧結合機器人控制協作、模擬感知及整合多元加工製造經驗,協助臺灣製造業升級轉型智慧製造。除了製造業領域應用外,未來更可廣泛應用於服務業領域,為日常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創新。 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於永續環境領域,研發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協助企業邁向智慧製造及高值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本次由經濟部科技專案補助工研院展出的關鍵技術成果包括: <b>1.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精準模仿技師操作,助攻臺灣手工具產業</b> 「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由工研院與歐盟科研架構計畫Horizon Europe合作開發,這套系統結合AI生成自動組裝程序和高擬真虛實整合技術,能精準模仿板手組裝技師的操作動作,其雙手臂能靈活組裝超過120種手工具,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並能有效節省50%的治具成本。目前已與國內手工具界的隱形冠軍英發企業合作,助攻臺灣手工具產業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b>2.新創赫侖HolonOS:工業5.0推手,AI生成最佳化工作路徑</b> HolonOS是一款工業機器人智慧製造核心軟體,以AI自動生成最佳工作路徑、即時補償變異,採用全新PC控制介面操作簡易,能支援國內外各大廠牌機器人,不僅解決製造業跨廠設備整合及製程工藝資料管理的困難,並能提高生產靈活度及效率,滿足少量多樣、彈性生產需求,能將新人訓練時間減少50%、企業專屬技術保存90%。此技術已從工研院衍生新創赫侖,已技轉水五金、廚具、精品刀具、自行車、手工具、汽機車零件等產業,如國內大廠櫻花、六協等,並跨足半導體及航太產業。 <b>3.嵌入式傳送機器人:助力半導體製程精確高效發展</b> 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估,半導體產業晶圓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25年將達10.3億美元。全臺首創「嵌入式傳送機器人」具備高速、低振控制技術,有效降低搬運時的振動和誤差,確保晶圓傳送中不受損傷。其嵌入式設計使電控模組與機器人合為一體,提升設備空間利用率、維修便利性及抗電磁干擾性,進而從激烈的日美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現積極與國內大廠洽談合作,為半導體設備提供最先進的選擇。 <b>4.AI智慧店員機器人:人機互動新體驗,全方位支援創新應用服務</b> 「AI智慧店員機器人」能理解複雜的口語化命令,結合視覺辨識系統與人工智慧,對常見物品進行高準確率的辨識。友善的使用者介面設計讓操作變得簡單直觀,並具備即時反饋功能,可以根據使用者回饋調整推薦結果,滿足需求。這項創新技術在零售服務、護理、家庭服務和博物館導覽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潛力,無需詳細編程,與機器人互動宛如與真人交談,提升用戶體驗及便利性。 <b>5.RobotSmith:機器人AI產線互動助理</b> 全國第一套虛實整合機器人產線互動輔助系統,以自有軟體整合感測技術、機器人技術、產業知識,提供金屬表面加工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可執行軌跡規劃,並優化路徑參數,實現高精度和高效率。此套系統具備三大優勢,一、自動產生機器人加工程式,縮短95%教點作業時程;二、免編程,運用語音控制一秒內佈署產線製造流程;三、零時差呈現,預測砂帶磨耗能達到95%以上正確率。此外,系統支援十家以上國際機器人品牌,快速實現虛實整合。 <b>6.智慧型數位式超音波控制器</b> 工研院研發之智慧型數位式超音波控制器具備自動頻率補償及振幅控制功能,無須搭配特定廠牌震盪子,即可達到自動搜尋操作頻率功能。其自動頻率補償,提供精準電壓電流相位控制,節能10%以上,同時免除停機手動調整頻率,提升生產效率。此技術可應用於切削、研磨及清洗,透過驅動與傳電線圈頻率解耦,可提升無線傳電刀把效率達50%以上,並且具備多種客製化熔接模式,加速塑膠熔接整機國產化。 <b>7.製程異常狀態檢知系統</b> 目前,製造業工作站需要依賴人力進行異常識別與排除,如設備刀具破損、工件纏屑、切屑長度或顏色異常、工件表面紋路不佳等,無法實現產線自動化。工研院研發的「製程異常狀態檢知系統」結合了機械手臂、視覺和振動感測器,不僅提升異常辨識的準確率,還能透過機器人執行上下料任務,減少對人力的需求,並即時偵測製程異常。該系統可以串接多種加工設備,支援國內外主要品牌,已經導入國內放電加工設備商,協助建立智能化電極檢測解決方案,預估可提高15%良率,增強其在航太加工零件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8/21(三)~8/24(六)2024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專館」展出地點在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I608攤位,歡迎蒞臨參觀。


[新聞]經濟部帶領大南方科技力崛起 工研院攜手南臺灣產業 搶攻功率半導體與氫應用商機

大南方崛起,工研院助南部產業轉型蔚然有成!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今(9)日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舉辦「壯大南方產業 邁向永續淨零產業成果聯合特展及技術論壇」,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臺南市副市長趙卿惠、南科管理局局長鄭秀絨也特別蒞臨參觀,對工研院在氫應用與功率半導體的技術印象深刻,無論是「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或「功率半導體粉體製程及晶體驗證實驗室」,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都結合了臺灣既有的產業優勢,如氫燃料電池零組件廠商、功率半導體車用產業鏈,打造國際競爭力。此次論壇匯集20位專家之產業洞見與趨勢分析,現場更聚焦於「南方雨林計畫」-功率半導體、氫應用、低碳智慧製造與循環再生等技術與服務,幫助南臺灣產業在變局中把握先機,厚植未來。 經濟部次長陳正祺強調,南臺灣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科技重地,減碳亦是各企業努力的目標,感謝工研院連續三年在臺南舉辦淨零論壇暨特展,不但讓業者瞭解最新的國際趨勢,也將政府補助工研院投入淨零的研發成果,化成提供給南部各行各業的實用解方。經濟部未來在「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下,將由工研院與業者合作,在臺南推動下世代半導體的元件系統整合應用與展示,以及建立晶片暨系統整合服務平台,另外配合2050淨零排放路徑,亦將積極建構零碳能源系統助攻產業低碳升級,發展去碳電力、新興能源,來使電力系統達到淨零,包括綠氨轉氫、燃料電池應用等淨零科技。未來經濟部持續透過「以大帶小」的模式,與產業公協會及法人合作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減碳能力。相信透過共同的努力,南部產業在半導體、淨零雙主軸的帶動下,可開創出新的產業面貌,也能打造出永續的競爭力。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表示,自2016年起,政府統籌13個部會及預算投入,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高度鏈結相關能量,將沙崙這塊寶地,以大南方創新技術研發櫥窗之型態,吸引國際大廠進駐,引領臺灣在前瞻晶片、資安與智慧科技領域大步前進,擁有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驅動全產業創新。為部署大南方產業發展,工研院積極投入氫應用與功率半導體的技術研發,包括:啟動「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期能在全球氫能賽局中,搶占先機。「南方雨林計畫」功率半導體的產業化應用,加速推動在車用電子、綠能電子、高頻通訊等領域,助產業脫胎換骨。三年前,工研院成立了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並攜手臺南市政府,自2022年起舉辦南臺灣淨零論壇,感謝億載會、港都會、義雲會等南臺灣重要公協會參與,此論壇已成為南臺灣企業邁向淨零排放的年度重大盛事,今年,更以「壯大南方產業 邁向永續淨零」為主題,擴大邀請許多產業領袖,深入探討攸關南臺灣產業發展的關鍵。未來,期盼在政府支持下,工研院將持續發揮跨域研發能量,助南臺灣產業以科技力厚植未來競爭力。 立法委員王定宇表示,臺南沙崙九年前雖然是一片荒煙漫草,但當時便以邁向世界的重要基地為目標,匯聚一群優秀的人才,是南方大旗艦的起點,經過八年多來政府還有吳董事長的投入與耕耘,現在矗立著工研院、綠能示範場域、自駕車測試場域等建設,未來還有規劃中的大健康園區、百億AI產業園區等。這裡已帶動AI半導體、資通訊等產業的發展,臺南也將成為世界的中心,期望大家一起壯大南部產業的發展。 臺南市副市長趙卿惠表示,臺南即將迎來400年歷史,除了文化古都、宗教之都、美食之都,臺南同時也是科技新都,從半導體等科技業紛紛選擇落腳臺南就能發現,臺南深具綠電、再生水、土地等客觀條件,另有成功大學、長榮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豐沛的人才,是發展科技產業的絕佳沃土。特別感謝工研院這幾年深耕於綠能科技與功率半導體的領域,積極整合在地企業,臺南市政府除了在行政上全力配合協助外,也會持續投入臺南的經濟發展動能在沙崙發展,讓雨林能繼續成蔭。 今天的論壇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臺南市副市長趙卿惠與南科管理局局長鄭秀絨皆到場參與。由工研院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以「提高能源效益的新商機-功率半導體關鍵布局與策略」為題主持專家論壇,分享目前功率半導體最新技術發展與國際產業商機。接著陸續登場的「打造氫應用產業鏈-氫應用示範驗證」、「善用無形資產做為升級助力-淨零綠色金融」、「淨零永續生產-韌性供應鏈及智慧製造」、「洞見環境永續的轉機-材料循環再生活」五場座談,分別邀請到鴻海精密、達爾科技、群創光電、乾坤科技、聯華林德氣體、群翌能源、中鋼、台電、馳綠國際、台新銀行、信保基金、歐利速精密工業、漢翔航空工業、台灣光罩、豐年豐和、華宏新技、寬緯科技、京冠生物科技等產業專家共同與談,探討南臺灣產業在淨零轉型趨勢下的永續商機。


18筆,共2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