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引領環境保護,工研院更專注開發永續的創新技術,並與各產業攜手合作,應用在實務領域。
比方,面對紡織業需盡快達成100%回收聚酯纖維的挑戰,院方推出了「聚酯織物深層脫色技術」,有利於產業實現紡織品的零廢循環再生。另一項「綜合害物管理平台技術」,可藉由生物製劑和AI預警系統防治田間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助力永續農業的發展。更重要的突破,則來自「永續能源系統」,該系統提供從能源擷取、轉換到儲存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降低建置成本與能源損耗,同時提升材料循環利用率。
推動綠色院區方面,工研院也導入自主研發的節能技術。例如,院區道路鋪設的瀝青,便選用了工研院開發的生質瀝青再生劑,而非一般常見的進口瀝青,不僅節省成本,還能將再生使用率提升至四成,並減少道路廢料。2023年,院區的再生瀝青使用率已達48%,成功減少約535公噸的碳排放。
如同工研院永續長何大安在永續報告書中表示,工研院將持續秉持「Leave no one behind」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精神,「持續運用本院科技創新研發能量,協助產業建立循環經濟之思維。」工研院的永續實踐過程,不但展現了研發如何為社會帶來進步,也為台灣的產業永續點亮希望之光。

工研院西大門導入自主研發之節能技術,以生質瀝青再生劑鋪設院區道路,實踐綠色院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