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不孤單,工研院全方位支援技術與人才

發佈日期:2025-01-08

 文・萬巧蓉

工研院光復院區二館獲內政部綠建築標章,為七座綠建築之一,亦為國內研究機構標竿。

 

2024年,天下永續公民獎首度開放非營利機構參與,分組冠軍即由工業技術研究院一舉拿下。

工研院不只是手握超過三萬件專利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更是技術研發的領頭羊、新科技產業的推手,諸如「晶圓雙雄」聯電、台積電等,都是工研院能量延伸與技術轉移的產物,後來扮演支撐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

走過半世紀,未來朝向淨零轉型

2023年成立滿50週年,工研院擘畫了更長遠的目標,這回瞄準的是永續發展。

同年,工研院提出「永續策略藍圖」,要方方面面地打造綠色園區。還在內部舉辦了首屆「永續發展典範獎」和「創新綠點子」,激勵研發人才審視工作場域,提案改造成低碳綠色的環境,並將成果直接應用於院區內。

多年來,作為台灣科技業的搖籃,工研院成功透過移轉技術,孵育出半導體、資通訊、綠能與生醫科技等關鍵產業。如今,他們不只給釣竿,還要教釣魚,讓台灣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時,不必孤軍奮戰。

對此,工研院聯合產學研成立「IP Bank」,建立國家級的「淨零專利池」。這個專利池彙整了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多樣技術,包括工研院的自有專利,與國內相關優異技術,廠商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取得關鍵淨零技術。

專業人才培育,作台灣企業的後援

不過,即使技術已經到位,永續專業人才還是非常匱乏。

有鑑於此,在人才培育方面,工研院攜手多個產業公協會,一起成立「淨零永續人才聯盟暨淨零永續學校」,系統性培育專業綠領人才。淨零永續學校規劃五大核心技術領域課程,範圍涵蓋了能源系統、循環再生、負碳加值等,並整合業界專家資源,針對產業需求,設計實務導向的教育訓練。

截至2023年,該計劃已成功培育超過1,200位碳管理專業人才,緩解台灣企業的永續人才荒之外,更因此榮獲有「全球人才發展界奧斯卡」美稱的重要獎項──美國人才發展協會(ATD)頒發的「人才發展創新獎」!

工研院同時也導入「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計算方法,評估淨零永續學校的社會效益,結果顯示每投入1元的資金,就能創造高達7.45元的社會價值。這番亮眼成果,彰顯了工研院在人才培養上的精準規劃,為台灣企業提供了強大後盾。

打造綠色院區,用技術實現低碳願景

以科技引領環境保護,工研院更專注開發永續的創新技術,並與各產業攜手合作,應用在實務領域。

比方,面對紡織業需盡快達成100%回收聚酯纖維的挑戰,院方推出了「聚酯織物深層脫色技術」,有利於產業實現紡織品的零廢循環再生。另一項「綜合害物管理平台技術」,可藉由生物製劑和AI預警系統防治田間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助力永續農業的發展。更重要的突破,則來自「永續能源系統」,該系統提供從能源擷取、轉換到儲存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降低建置成本與能源損耗,同時提升材料循環利用率。

推動綠色院區方面,工研院也導入自主研發的節能技術。例如,院區道路鋪設的瀝青,便選用了工研院開發的生質瀝青再生劑,而非一般常見的進口瀝青,不僅節省成本,還能將再生使用率提升至四成,並減少道路廢料。2023年,院區的再生瀝青使用率已達48%,成功減少約535公噸的碳排放。

如同工研院永續長何大安在永續報告書中表示,工研院將持續秉持「Leave no one behind」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精神,「持續運用本院科技創新研發能量,協助產業建立循環經濟之思維。」工研院的永續實踐過程,不但展現了研發如何為社會帶來進步,也為台灣的產業永續點亮希望之光。

工研院西大門導入自主研發之節能技術,以生質瀝青再生劑鋪設院區道路,實踐綠色院區目標

線上回饋

※ 標示「必填」欄位為必填項目,請確實填寫!

請詳細閱讀並勾選同意法律聲明。

我們記錄 cookie 資訊,以提供客製化內容,可優化您的使用體驗,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更多關於隱私保護資訊,請閱覽我們的隱私權保護政策。